秀洲区王江泾镇每天有10吨左右厨余垃圾变身有机肥
“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这些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经常被提及的“专有名词”,稍微一转化,就成了秀洲区王江泾镇村民们都能听懂理解的“家里就分类”“堆肥可浇灌”等词语。
经过几年的摸索创新,王江泾镇已经形成了一套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模式,据统计,每天能分出10吨左右厨余垃圾,直接减少了其他垃圾的焚烧处理量。
“到时间倒垃圾了”
分得好就颁发“红旗奖”,干不好就颁发“蜗牛奖”。这是今年秀洲区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以此来表扬“先进生”,倒逼“后进生”,促进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到位。王江泾镇虹南村在第一季度就拿到了“红旗奖”。
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负责虹南村保洁工作的何烈来、陈天平就开着电动三轮车,开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电动三轮车上有两个垃圾桶——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和绿色的厨余垃圾桶,车上挂着一个蛇皮袋以备不时之需,可以用来放一些可回收物。
“厨余垃圾其实就是以前说的可腐烂垃圾,就是能给猪吃的东西。比如烂菜叶、水果皮和鸡鸭的粪便之类的,其他垃圾最主要的就是各种包装纸、塑料袋等。”何烈来和陈天平已经对生活垃圾“四分类”非常熟悉,如果有居民分得不对,他们还会帮忙重新分拣。
昨天,居民老张听到他们的收运车来了,连忙从厨房里拿出厨余垃圾桶,“到时间倒垃圾了。”原来,王江泾的33个行政村目前全部采用了定时投放的模式,村民直接将家里的垃圾倒到保洁员的收运车上,同时由记录员登记分类准确情况,每月达标20次就能获得一定的奖励。
从2009年试点垃圾分类开始,王江泾镇为运西片区1.5万多户人家免费发放两个垃圾桶,每100户左右设置一名保洁员,每天上门分类收集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资源利用的基础,分类收集的质量直接影响资源化效果。如果没有赶上保洁员上门收运垃圾,村民可以到为每10户人家设置的分类收集亭投放垃圾。
“以前我们给每家每户发放的垃圾桶是放在家门口的,村民随时可以把垃圾扔在里面,由保洁员再来分拣,这样就不能及时帮助村民纠正分类错误,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试行定时投放。”王江泾镇“四位一体”办公室副主任孙琪介绍。从刚开始搞不清楚怎么分类,到现在大部分村民可以正确分类,王江泾一直在尝试和创新。
让垃圾分类人人会
“刚开始搞不清楚‘四分类’投放,但村里经常有人来宣传,加上保洁员在收垃圾时也会跟我们讲解,现在基本上不会弄错了。”虹南村村民王林花说,尤其是厨余垃圾回收之后可以做成有机肥,这是件好事,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有机化肥还能免费使用,一举两得。
起初,广大农户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大多不理解,于是王江泾镇大力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首先通过“大会讲小会灌”的方式,使各村书记、主任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作用,带头做好垃圾分类。
“我们发现,跟村民宣传不能说得太文绉绉,在宣传培训的时候要反复解释各种专业名词。”孙琪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垃圾分类,才能做对分类投放这件事,所以,“源头分类”就是“家里就分类”,“减量”就是“一部分做成有机肥”……
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宣传。前几年还不是定时投放的时候,村民们都没有看见二次分拣的过程,自从保洁员上门定时收运生活垃圾,并当着村民的面纠正分类错误和进行二次分拣后,村民的认识逐步加深了。“自己一旦乱扔,相当于给保洁员增加工作量,多难为情啊,再说了,要正确分类也不是那么难。”王林花说。
确实,何烈来和陈天平也发现,如果有人家第一次分错,当场帮他重新分类并且教一下的话,再出错的概率就小很多,时间一长,错误就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在王江泾设立了两个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实现了可堆肥垃圾的生化处理,不仅能防止二次污染,还能让资源循环再利用。”何烈来说,村里的环境也确实变美了。
王江泾对比了近3年的垃圾末端处置数据,发现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的日处理量在10吨左右,“每个行政村的保洁员每天上报送到资源化处理中心的厨余垃圾量,对比末端处置量是平衡的,每天可以减量10吨左右。”孙琪介绍。
□垃圾分类小课堂
从今年起,我市在“三分类”的基础上升级成“四分类”,开展了整建制街道(镇)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全域范围实行生活垃圾“四分类”。居民小区具体怎么分,看这里——
有害垃圾包括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废旧荧光灯管、废旧充电电池、废旧化学容器包装物等。
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但大棒骨、贝壳类由于不易分解故不属于厨余垃圾,应投放到其他垃圾桶。
可回收物包括废旧玻璃、金属制品、纸质品、塑料类制品等,未污染的棉质衣物等也属于可回收物。
其他垃圾指除上述几类垃圾外的卫生间废纸、用过的纸巾、用过的餐盒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将采用焚烧处理以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