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古桥背后,是令人神往的田园生活
2019年7月26日 08:58 来源: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付梦婕 通讯员 马燕琴 袁权红

市级文保单位里仁桥。n记者 冯玉坤 摄

  7月25日星期四 晴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越晨雾,呼吸着自然赐予的清新空气,我又一次来到了秀湖。

  如果说,夜晚的秀湖在流光溢彩的灯光下有一丝张扬的美,那么,清晨的秀湖在朝霞微露的晨曦中则有一种盎然的生机。

  前天晚上,看到有那么多人在秀湖散步、跑步、骑行,感觉很是汗颜。慵懒的身体终究敌不过蠢蠢欲动的内心,于是我决定起个大早,到秀湖去跑一遭,也做一回健康小达人。

  

  今天,我从位于秀园路的西区入口进入秀湖,一路向南进发。沿着蜿蜒曲折的河岸线小跑,耳边是鸟儿清脆的啼鸣,眼前是滨水草坡和“接天莲叶无穷碧”带来的绿色,似乎晨跑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累了。

  跑着跑着,接连出现在脚下的石雕画引起了我的注意。停下脚步,回头细数,总共12幅,每隔几步,石板上就会雕刻一幅画,配上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中的一首诗。朱彝尊是清代著名诗人、词人,祖籍在秀水,也就是今天的秀洲区王店镇。

  这些石雕画的作者是嘉兴画家何云泉,画的原型正是《鸳鸯湖棹歌》中描写的长虹桥、曝书亭、学绣塔、范蠡湖、放鹤洲、瓶山等内容。

  除了这12幅石雕画外,还有一幅画被单独刻在了秀湖西南面小山坡的景墙上。为何这幅石雕画有如此殊荣?上面究竟刻画了怎样的场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瞧上一瞧。

  继续向前跑去,10分钟后,我来到了小山坡的景墙前,找到了第13幅石雕画。

  “九里桥西落照衔,樱桃初熟鸟争鹐。须知美酒乌程到,遥见新塍一片帆。”密集的住房,大片的农田,桥上人流不息,河中船来船往……透过石雕画,仿佛能看到那个年代九里集镇的繁华景象。

  石雕画旁的文字介绍了九里汇的发展历程。早在清代,九里汇就成了农村集镇,民国时居民渐集,商店增多,市场开始繁荣。抗日战争中,集镇大半被毁,仅剩草棚数间;直到解放后才得以恢复发展,后有百货、茶馆、饮食等商店和信用社,每天有六班轮船在此停靠,繁华程度一时无两。

  听老人们说,几十年前,坐船从新塍至嘉兴,九里汇是船舶必停靠的一站。船夫到此都要上岸歇一歇,喝口茶、吃点点心再走,有时还要到里仁桥上走一走。

  

  走下小山坡,一座刻满岁月痕迹的单孔石拱桥便“撞”入了我的视线。这座桥南北横跨新塍塘,桥身用长条石砌筑而成,拱圈上的条石纵联并列,桥栏上的方形柱间隔而立。桥额刻着楷书“里仁桥”三个字,东西两侧各有阳刻楷书楹联。

  里仁桥全长25米,宽2.62米,拱跨12米,拱矢高5.65米,南北两侧各铺设台阶29级,始建年代不详,现桥为清道光八年(1828)重建。据清光绪《嘉兴府志》卷五《桥梁》载:“里仁桥在(秀水)县北九里,名九里汇。”

  这座位于嘉北街道九里行政村九里汇自然村、南与新城街道殷秀村交界的古桥,造型美观,做工考究,其背后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非凡。2009年,此桥被列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因为年久失修,桥身破损严重,2014年由市文化局对其进行维修。

  如果说九里汇已经成为刻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回忆,那么,画中的里仁桥却是真切地保留在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可看、可触、可感。拾阶而上,站在桥畔,眺望秀湖,碧水蓝天下,野鸭在水面凫过,飞累了的白鹭在水桩上驻足停留,一种亲切和感动在心中蔓延开来。

  

  因为是早晨,桥上没有行人,但明明是安静无声的环境,站在桥上的我,脑海中却勾勒出了这座桥当年的热闹与繁盛,集镇上赶早市的人络绎不绝,叫卖声不绝于耳……想必,当年的朱彝尊也如同现在的我一样,站在里仁桥畔,亲眼见到繁华盛景,有感而发,才作下了流芳后世的《鸳鸯湖棹歌》吧!

  星辰交替,历史变迁,过去鳞次栉比的房屋早已被拆除,热闹的集镇也已消散在时光中,告别了“过去式”的田园牧歌生活,重回当下,不变的是心中的那份淡然与恬静,生活在秀湖这片土地上,“现在式”的田园牧歌生活正在徐徐展开……

标签:秀湖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