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曝书亭  >  悦读
故乡的桑
2019年5月28日 15:01 来源: 庄克健
故乡王店,秀洲区一重镇,一个千年的古镇。因地势略高,与嘉禾北郊湖荡密布状况截然不同。虽也属水乡,但旱地较多,故树木也多。梅榴桃李,松柏杨柳,楝桐杉樟,棕榈苏铁,枫杨冬青……品种繁多。但于我而言,印象最深,挥之不去的却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树种--桑树!
"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当年这电影《蚕花姑娘》里的镜头就是王店乡村的真实写照!每一次去王店,让我看到尤感亲切的即是那桑树,无论沿铁路,公路,水路,莫不如此!这是在市区不易见到,北郊极少,甚至没有的景观。一进入王店乡村,你马上就会看到,成片的桑树密集地映入眼帘。树或高或矮,杆或粗或细,分枝处虬结成团,一片浓绿。绿得葱茏,绿得碧翠,尤其是大一点的老桑,枝叶茂密,果能引鸟,好一个鸟语果香!忆及童年时曾去过王店蚕种场北场基地,触目皆桑,遮天蔽日,完全是一个桑的世界。
据称,我国自古就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梓树的传统,故就有了将"桑梓″代表对故土,家乡的说法。如是,这"桑梓情"就成了怀念故乡的一种情怀。
宋诗曰"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桑,除了叶可以饲蚕是个宝,桑葚如今身价倍增,成了人们尝鲜的"佳果"。果可酿酒,根,果还可入药。桑皮是制蜡纸,皮纸和人造棉的原料(记得当年王店供销社曾有收购桑皮)。木柴可供雕刻,当然也是上好的燃料。就是桑柴灰,也有利水,止血,蚀恶肉之功效,民间还有可治白癜风的说法。记得六十年代农民有收购桑柴灰用于农作物的习惯,可见桑树浑身是宝,都有价值!
我觉得,桑或蚕桑业涵盖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覆盖率极高的全链产业。如按行业来说,农副业,丝绸业,医药业,造纸业,水果业,工艺美术业都有涉及。在上世纪后半叶,曾经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多少人曾从事着与蚕桑有关的上下游整个产业链的工作。当年王店蚕种场,如按土地面积来算,是王店镇上最大的企业单位!
我的家人与同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从事过茧站收茧工作的;也有知青下乡时当过蚕娘的;还有曾在王店蚕种场工作的。我的邻居或朋友,多人曾是当年"嘉丝联"之员工。由此可见,蚕桑业当年与百姓生活的关联度是多么地密切。
因为地多桑多,王店一带蚕桑业也就空前兴旺。想当年六、七十年代,每到养蚕季节,蚕种场都要招募大量临时工去南、北两大桑园基地釆桑叶。釆后随即用小汽轮载回,清理后喂蚕,多少人为之废寝忘食,辛勤工作。投售茧时节,大街上不时走过一队队壮汉挑着满满两箩银茧,兴冲冲地大步流星往茧站方向奔去。河道上也常看到农船载着滿船银茧来往于乡村与茧站,一派忙碌!
据1997版《嘉兴市志》载,当时王店乡有桑园7384亩,建设乡有桑园9114亩,蚂桥乡有桑园6090亩。即三乡(如今的王店镇区域)合计有22588亩桑园,真可谓桑树遍野,茫无边际。由此可以想象,当年这育苗、培桑、制种、养蚕、缫丝、纺织乃至印染的产业链是多么兴旺,热火朝天!另一个可以佐证王店蚕桑业繁荣兴旺的是1965年左右放映的一部新闻纪录片,其中就摄录了当年王店茧站收茧时一派繁忙的许多镜头。这部纪录片当年我是有幸看到的。
王店蚕桑业的繁荣,但对象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人来说,当年还是似懂非懂的,只是因为桑,因为蚕,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童趣!记得六十年代时,因为好奇,曾去蚕种场捡来七、八条幼蚕(估计是场方认为这些是不优不良之僵蚕,丢弃的)拿回家去釆来桑叶悉心喂养,看着蚕宝宝慢慢地长大,最后全部结茧成功!一个过程下来,觉得蛮有成就感的。只是后来结茧后不知如何办不管了,结果是破茧化蝶了。
童趣其二是,当年孩提时住王店天主堂街,虽是镇上,但也开门见桑。当年在梅溪河对岸(即后来造王店公社卫生院这地方)是有不少桑树的,且很高大。好象有些是私人的,不时可见到有孩子们爬树釆果遭大人训斥一溜烟逃跑的。我及小伙伴们也不例外,也时常潜入桑园,看到紫黑色的桑果,那个馋啊!大饱口福,吃得甜蜜蜜,也不管卫生不卫生,只是嘴唇乌黑,成为笑谈。有时候紫的釆不到,红的也将就了,但味道差远了。
童趣其三是夏秋交替时去桑园捉蟋蟀,约上发小,腰间别着蟋蟀竹管,一头钻进大桑园,捉个七、八只是没问题的。当时还认为出自桑园的蟋蟀善斗,攻击力强。桑园,当年不啻于孩子们的乐园!浓荫蔽日,其乐无穷!
如今,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蚕桑业的繁荣巳成为昔日的记忆了,王店蚕种场也巳完成了她的使命。但这当年曾经的繁荣,兴旺,完整的蚕桑业,还有童年时代的玩耍,嬉戏,对我们的印象极为深刻,成了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每当自己看到故乡的桑,便会浮想联翩。
写此上文,既是对故乡曾经的桑树和蚕桑业的怀念,也是对当年孩提时代的一段回忆。

  

标签: 责任编辑:顾丽青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