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让残疾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4月22日 08:48 来源:嘉兴日报 撰文 陈 曦 冯 姚

  今年,秀洲区残联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实现残疾人共享‘两个高水平’发展成果”基本目标,深化区委“1331”总体工作部署和“十百千”发展目标,提升基本保障,完善服务体系,保障合法权益,营造友好环境,促进融合发展,推动全面共享,进一步提升全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提升残疾人基本保障水平

  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切实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今年,秀洲区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扩面提标,完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将需要长期照护的一、二级听力、言语残疾人纳入护理补贴对象,适当提高机构托养补贴标准。推进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与低保、殡葬、户籍、社保等数据共享。

  配合落实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政策,让符合条件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和成年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按单人户纳入低保。做好残疾人住房救助工作,推动完善残疾人住房长效救助机制。推进东西部残疾人扶贫协作,落实上级残联系统推进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和秀洲区—若尔盖县“携手奔小康”扶贫协作结对协议要求,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进一步推进就业帮扶措施。优化残疾人就业服务,强化精准就业援助和个性化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和层次,新增残疾人就业70名;探索“师带徒”、订单式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完成残疾人职业培训200名;继续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完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和超比例安置奖励办法,推进建立按比例就业制约机制;落实超比例安置奖励政策,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加快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为不少于100名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提供规范化庇护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低收入残疾人增收帮扶政策,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和电商、文创孵化基地建设力度,加强心韵文创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扶持农村残疾人发展特色产业和来料加工,充分发挥各残工委成员单位的职能效应,整合资源,开展残工委成员单位、基层党组织、党员结对帮扶困难残疾人家庭活动。

  着力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

  秀洲区为残疾人铺就了一张幸福蓝图。扎实推进残疾预防工作,全力推进孕产妇产前筛查诊断、儿童残疾筛查诊断等五大重点干预项目,积极协调各部门做好出生缺陷防治、疾病防治、伤害防治等工作,确保各项考核量化指标全面完成。开展“残疾预防日”和残疾预防“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等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完善互联网+残疾报告制度,构建及时发现疑似残疾人、适时介入康复服务、实时组织残疾评定的残疾报告信息管理体系,形成可复制的秀洲特色残疾预防工作经验。

  全面提升康复服务,进一步提升机构康复水准,打响秀洲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浙江省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示范基地”品牌,注重治疗与教育相融合的模式,更好地满足脑瘫儿童的康复需求;积极探索推进社区康复“1+X”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全区康复服务网络。做实做细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精神残疾人和肢体一、二级成年重度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继续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上门康复工作,满足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资源的需求。

  全面落实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服务实施办法,推进实物配发、货币补贴双轨制政策,提升辅具适配的实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切实满足残疾人辅具适配个性化需求。深入推进精准康复行动,提高精准康复核心数据第三方评估准确率。

  不断营造残疾人美好生活环境

  秀洲区积极培育残疾人文化“一镇一品”特色,深入打造秀洲特色的残疾人农民画和摄影这个特殊的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秀洲残疾人文化的影响力。广泛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加强残疾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康复体育器材进家庭活动。以“文化艺术周”和“体育健身周”为载体,举办适合残疾人需求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现残疾人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

  同时,今年将完成《秀洲区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修订工作。继续做好残疾人证办理、发放、管理工作,组织安排好每年四次的重度残疾人上门鉴定服务工作,做好第二批残疾人证到期换发和第三代智能化残疾人证换发工作。加强残疾人普法活动,提高残疾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深入落实“枫桥经验”,做好残疾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将问题解决在当地,化解在基层。继续办好“12385”服务热线,认真做好残疾人来信来访接待工作,及时处理来信来访涉法涉诉事宜,最大限度满足残疾人的合理诉求,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标签:残联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