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质量第一”和“质量强国”多次出现,“质量”贯穿始终,掷地有声。
事实上,早在2014年,我市即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如今,“质量强市”工作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南湖畔,一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保障提升、百姓成果共享的质量革命正在打响。
亮数据交出质量答卷
“立信求新、卓越发展”8个字概括了城市质量精神。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质量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之一。近年来,我市大力提升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质量和效益双提高,交出了一张“质量强市”高分答卷。
从经济质量上来看,2017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55.24亿元,同比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3.79亿元,同比增长13.2%;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009.64亿元,同比增长11.2%。我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优,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从产业质量上看,我市坚持质量为本、绿色发展,将绿色低碳作为衡量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退散进集”,实施落后产能淘汰,去年全市共整治“低小散”企业(作坊)1.65万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318家;目前嘉兴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纺织、服装、化纤、皮革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两大优势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核电关联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产品、服务、工程、环境四大质量上来看,产品方面,去年我市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6.8%;规上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达74.8%,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40.77%,居全省第一;农产品、食品、药品抽查合格率分别达99.7%、97.74%和99.46%。服务方面,全市累计创建浙江服务名牌25个,市长质量奖2家,服务业满意度为82.91。工程方面,自全国质量强市创建以来,共获得鲁班奖1项、国优工程3项;创省级优质工程41项、市级优质工程138项。环境方面更是有明显改善,市控以上断面四类及以上水体比重提高到97.3%,三类及以上接近40%,劣五类水质断面实现“清零”;市区空气优良率72.6%、PM2.5平均浓度下降4.5%。
齐发力同创大格局
从全社会发展的活力,到企业发展的兴衰,再到个人品牌的树立,都与质量紧密相关。为此,我市大力推动质量大格局,让“质量”走出质监局,走到行业、企业、个人面前。
今年“3·15”前夕,市质监局开展了“你送我检”免费检测活动。有检测需求的市民,只要带上身份证以及要检测的产品,至市质监局办理即可,检测的结果第一时间通知市民,并公布于媒体。检测的产品包括儿童服装、床上用品、针织内衣、羊毛衫、羊绒衫(含羊绒线)、室内加热器(含电吹风)、成人服装、验配眼镜、家用电器用插头插座、皮鞋和可移式灯具等常用消费品。
“质监工作本就关系到千家万户,让市民参与到质量监测中来,保障市民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知情权,可以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心、放心的良好环境。”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让市民参与到质量工作中,我市还将质量工作送入企业。我市组织院校、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质量管理专家成立“质量智囊团”,通过流动的“质量大讲堂”为企业开展“首席质量官”、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培训,培养了一批有素养、接地气、懂实践的企业质量人才。
标准化提升获得感
质量工作全民参与,质量红利人人共享。自2015年被列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城市以来,我市着眼民生需求,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年来,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已涵盖5个重点领域,囊括5大标准体系1009项标准,并完成了20项嘉兴地方标准规范制定,实施13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在今年1月的国家考核验收中获得了验收组的高度评价,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嘉兴样本”。
针对农村公交出行难,我市实施镇村公交标准化,在全市792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城乡公交一体化率和乡镇夜班公交覆盖率均达100%,全域公交比例达到99.4%,村民们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城市公交服务。
针对社区服务,我市专门设立了“红船旁96345党员志愿服务中心”,24小时全天候为市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累计受理市民电话和网上求助350万件次,回访满意率99.95%,办结率100%。有事情找96345已经成为嘉兴市民的普遍共识。
另外,散落在全市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原本如同孤岛一般,书籍没有很好地流通起来,为此,我市实施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让图书馆打破“篱笆墙”,让村民享受到市民借阅的便捷;还有养老服务的标准化,嘉善和经开区作为国家级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以标准化手段规范提升“智慧平台+机构养老+居家照料”和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打造“幸福养老”样本。
“我们将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始终突出质量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大质量工作投入、营造共建共享氛围、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努力推动嘉兴经济社会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