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淘汰散户喷水织机后,记忆中的小河又回来了;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王店、油车港发生了大变样;家门前的农村公路不仅通了,而且还整齐地种上了银杏、桂花……过去的这一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到底有多大?本报记者兵分多路,从我们身边人的视角去解读2017年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之变。
公路品质提升全面改善出行环境
时间:1月30日地点:王江泾镇古塘村
在王江泾镇古塘村,进村公路一改旧貌,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的柏油路,道路两侧整齐划一地种上了银杏、桂花,路的北侧还铺设了一条健身绿道。村民李玉花在村里开了家小商店,过去这一年,出行环境的改变对于她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以前进村的这段路不好走,进货很不方便,现在不仅路拓宽了,村里的景观也越来越好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生意自然也跟着好了。”李玉花说。
李玉花口中的这条农村公路原本宽度不到5米,通往202省道。去年5月,秀洲区将该条农村公路纳入了年度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经过前期改造后,该路拓宽至7米,路旁还增添了景观绿化和太阳能路灯,村民的出行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农村道路虽然是“毛细血管”,却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自2010年以来,秀洲区连续七年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作为民生实事之一。2017年,秀洲区新一轮农村公路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炉。按照“统筹城乡、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完善设施、提升功能”的原则,秀洲区以服务经济发展、增加群众获得感为根本,全面改善秀洲农村公路路网结构,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条件、畅通水平、沿线环境。
李玉花说,除了农村公路的不断提升,公交出行也越来越便利。“我们王江泾有全省首个‘镇村公交’标准化示范点的首条试点线路,去年嘉兴首个镇村公交标准化枢纽站——王江泾镇虹阳公交枢纽站也启用了,我们的出行真的是方便了很多。”李玉花说,“听说嘉兴现在还有了双层巴士,有机会我想带家人去体验一下。”
乐享“最多跑一次”民生红利
时间:1月31日地点: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二号车间二层已经结顶,一号车间一层即将结顶,三号四号车间正在按计划施工。”在陶泾路与新城大道交叉口,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厂房建设项目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从去年5月底拍下土地开始办理项目备案,到去年10月拿到施工许可证顺利开工,该企业新厂房建设项目仅用了5个月时间,这得益于秀洲区“最多跑一次”释放的民生红利。
中润光学项目经理孙佳利告诉记者,企业拿到土地那天,就领到了一本《秀洲区投资项目办事指南》,里面对办事流程、所需材料、经办部门等都罗列得非常清楚。现在项目进展得这么快,多亏了前期秀洲区行政审批中心“红色代办员”的帮助。
“整个项目涉及环评、能评、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各个程序,如果我们企业自己摸索,可能到2017年年底也不一定能开工。”孙佳利说,“红色代办员”接手项目之后,帮他们梳理流程、倒排时间,多部门协调。而在“跑”的过程中,很多审批环节由“红色代办员”帮忙代跑,真正实现了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加快了项目的落地进程。
据了解,为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红色代办”制度,2017年,秀洲区设立了首席代办员制度,行政审批全程代办、中介服务全面跟踪、问题解决统筹协调、惠企政策主动推送,为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多层级、多部门“最多跑一次”提供有力支撑。目前,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入推进,“红色代办”已逐渐成为秀洲行政服务的一张“金名片”。
从企业到市民,越来越多的群体享受到“最多跑一次”释放的民生红利。据悉,秀洲区去年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事项961项、“跑零次”事项136项、同城通办事项69项,“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94%。“大家的切身体会就是,办事情越来越方便了!”孙佳利说。
记忆中的小河又回来了
时间:1月31日地点:王江泾镇荷花村
渐渐变清的小河中,水草开始慢慢生长,偶尔还能看见小鱼和小虾在河中畅游……站在家边上的小河旁,袁春良说起了小时候下河摸鱼虾的事,“今年我们村里的喷水织机散户全部淘汰后,河水又变清了。”
从2004年开始从事喷水织机行业,到2017年5月将24台喷水织机全部处理掉,回首这十多年时间,袁春良发现,喷水织机除了污染环境外,对他的生活影响也很大。“家里24台机器24小时不停歇,只有我和爱人两个人管,一人管12小时,太累了。”袁春良说,机器一开,平时说话要喊才能听见,睡觉根本睡不着,长年累月如此,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影响。
2017年3月,秀洲区启动喷水织机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一开始,袁春良对淘汰喷水织机有点想不通。为此,王江泾镇、村干部耐心上门做思想工作,荷花村党员干部也纷纷带头签约自愿淘汰,袁春良最终于去年5月中旬主动在自愿淘汰的协议书上签了字。“喷水织机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应该淘汰,而且淘汰后镇里还有补助,我肯定要支持。”袁春良说。
淘汰喷水织机后,袁春良面临转产和转业的问题。王江泾镇积极与企业对接,推出就业岗位,优先安排转产劳动力就业。袁春良凭着娴熟的技术,于去年6月5日在纺织企业里找到了工作。“进厂后,厂里把我当老工人对待,工资待遇一年算下来,跟自己做喷水织机差不多。”袁春良告诉记者。
说起转产后的生活,袁春良连连说“舒心”。“织布市场波动大,所以,以前几乎每天都绷着神经。”袁春良指着家边上的空地说,“原来这里盖了1000平米左右的平房,用来放喷水织机,现在这间平房被当成违建拆掉了,感觉一下子清净了很多,没有了心理负担,晚上睡觉也睡得特别香。”
环境综合整治还居民美好家园
时间:2月2日地点:王店镇
“刚刚过去的2017年,王店镇大变样,我家那些长久没回来的亲戚们看到照片后都非常惊讶,出门少的老人还常常会‘迷路’。”作为土生土长的王店人,杜俞晴十分感慨这一年的变化。去年初,王店镇入选省级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示范样板镇创建单位,该镇积极治乱象、提气质、管长远,短短9个月时间,小镇实现了蝶变。如今,全镇居民拥有了一个他们过去从未想象过的美好家园。
前段时间,杜俞晴带孩子去了一趟梅里公园,也就是G60沪杭高速王店入城口公园,该公园因为一场大雪在王店人的朋友圈刷屏。“一走进去就觉得很震撼,王店从来没有过空间这么大、风景这么美、设施这么好的休闲公园。”杜俞晴是85后,她小时候,镇上没有像样的休闲场所,而如今,她的孩子却能在这个占地350多亩的公园里尽情玩耍。
“听说公园里有好几个鲜花景观带,春暖花开的时候来,一定能看到更美的风景。”杜俞晴充满期待。梅里公园以“人文为魂、生态为基、大绿为美、梅花为景”为主题,突出千年古镇梅里崇尚梅花的情结,布置了地形造坡、疏林草地、亭台水榭,将整个公园划分为规划展示区、亲水景观区、人文景观区和健身休闲区等功能区块。
杜俞晴说老人常常会“迷路”,这是因为在去年,王店镇的道路框架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长10.2公里的镇区门户主轴梅嘉路完成了道路拓宽、“三线”入地、绿化提升、立面改造和景点节点打造等工程,从两边线杆林立、违建遍地的道路变成了一条精品景观大道。更让居民高兴的是,原先开车经常“碰壁”的“断头路”也一一打通,形成了“三纵三横”的交通环线。
杜俞晴对梅溪两岸的老街改造也印象深刻,如今的四喜街、解放街、庆丰街等历史街区民居还原了古典风貌,塘桥街竖起了仿古牌楼,《王店记忆》长卷记录了数十年变迁,新落成的王店“城市客厅”更是图文并茂,抚今追昔。
美丽乡村串联“悠游秀洲”
时间:2月1日地点:新塍镇潘家浜村
走进新塍镇潘家浜村,错落有致的房屋布局,平整干净的乡村小道,绿意盎然的农家小院,点缀以凉亭草坪、小桥流水、生态果园,宛若来到了一座江南水乡花园。90后村民胡佳佳在外闯荡多年后,于去年2月选择回乡创业,“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说不清的特殊情感,眼见家乡越变越美,那种赖以生存的情感更是油然而生。”
潘家浜村的生态环境优势日趋明显,胡佳佳也看准时机,在村里牵头成立了全市首个乡村旅游合作社,建立起“亲子旅游+梨产业”的“梨小龙”概念产业化推广模式,让该村的翠冠梨有了更好的推广平台。同时,她他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织村民抱团发展民宿,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自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以来,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村民加入进来了。”胡佳佳说,为了让更多村民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红利,潘家浜村成立注册了“桑梓乡村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接下来,村里计划邀请专业机构对村庄内的农户进行农家乐创建、家庭庭院打造、礼仪接待的技能培训,从而更好地发展民宿、农家乐、开心农场、河港垂钓等,形成“生态舒适、文化共融、永续发展”的活力乡村,建立品质度假休闲及乡村生态、文化体验基地,逐步形成潘家浜村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
让胡佳佳更高兴的是,去年秀洲区完善提升了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以“秀美绿洲田园水乡”为目标定位,重点打造“一廊三线五区”,即塑造一条生态廊道,提升“梅林果乡、田园古镇、湿地水乡”三条精品线,打造王店梅里梓乡、洪合槜美果乡、新塍田园古乡、王江泾运河水乡、油车港菱(麟)湖画乡五个特色区块,“这让我对未来发展越来越有信心了。”胡佳佳说。
依托草根人才深耕本土文化
时间:2月1日地点:油车港镇栖真村
身穿一袭深紫色中式套装,油车港镇栖真村村民沈平华在栖真村文化礼堂里练起了太极拳,动作行云流水,刚柔并济,气定神闲的他仿佛与周围喧嚣的一切隔离开了。“2016年底,我们村有了文化礼堂,我几乎每天来这报到。”71岁的退休教师沈平华说。
“这里原来是一个有着30年历史的屠宰场,现在华丽变身,成为村里百姓的精神文化家园。跟以前比,那是天差地别。”沈平华表示,曾经单调的老式二层房屋如今已变成统一格调的白墙黛瓦,道路两边绿树掩映,沿途还有文化廊、民风廊、村史廊、励志廊、成就廊等“文化五廊”,展示了栖真村的历史文化遗存与今时民风新貌。而一旁的亲水平台、百姓舞台,围着清清绿水,煞是好看。
沈平华在栖真村文化礼堂里还有一个新的身份——文化礼堂理事,负责组织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健康讲座、文化娱乐、电影放映、科技普及等一系列活动,本地优秀文化得到传承,文明乡风得到弘扬,农民素质得到提升。”沈平华说。
目前,秀洲有63座农村文化礼堂,每一座文化礼堂都是一座“村庄地标”。如何让文化礼堂更有文化?秀洲区除了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常规内容外,还别具一格地挖掘各村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展示村落文化,全面留住美丽乡村记忆。
“如今,文化礼堂已是展示本村特色文化的窗口,村民自娱自乐的舞台和宣传教育、凝心聚气的中心,通过挖掘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不但给文化礼堂注入了文化内涵,还让种文化真正在乡村扎下根。”沈平华说,一批乡村文艺骨干自编自导自演具有亲和力的节目,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文化礼堂这个载体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找到了一条路径。
“平安建设”是最大的民生
时间:2月2日地点:亚都社区
2016年春节刚过,夏松在新城派出所永泰警务室接到民警的一张名片,“他递给我的时候说,24小时为您服务。我后来才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夏松因此加入了“永泰警务”微信群,看到民警们在大冬天也坚持每天巡防,为社区的平安贡献力量。后来,“红马甲”巡防队伍建立,夏松也成了“红马甲”平安志愿者。
“‘红马甲’巡防队伍建立后三个月,秀洲公安方面出具数据,表明发案率明显下降。”夏松说,从2016年2月到现在,“红马甲”志愿者没有一天不巡防。与此同时,“红马甲”队伍也迅速壮大,从永泰警务室的民警、辖区居民逐步扩散到教师、律师、老干部等社会各个群体。
为更好地织密防控网,秀洲区根据“红马甲”志愿者身份特点,分时段组织巡防活动。每天晚上7时20分开始,由社区居民、志愿者、单位场所工作人员上街头、进小区、入商场进行巡防;下半夜,由派出所专职巡逻队带领物业保安开展巡防;凌晨,由清洁工、送奶工、早餐点服务员等“隐形红马甲”进行流动巡防;白天,则由社区干部组织退休阿姨、大叔接棒开展巡防。通过四个时段、四大群体的分层巡防,全区基本上实现了全天候、全覆盖的闭合巡防,有效挤压了违法犯罪空间。
看似微小的存在,却在多少个日日夜夜中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了“平安秀洲”建设。“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夏松说,他深刻感受到,正是得益于平安网络越织越密,社区居民安全感才越来越强,矛盾纠纷越来越少,“现在秀洲街头小偷小摸少了,整个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