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红马甲”合力守护“平安秀洲”
2017年11月23日 09:02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欧林 赵晨 通讯员 陈晓

  全力打造红船旁群防群治志愿者服务的“秀洲品牌”

  图片由秀洲区公安分局提供

  在秀洲,随处可见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中有机关干部,有物业人员、社区阿姨,也有公司上班族,更不乏保洁员、早餐摊点经营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马甲”。“红马甲”是公安机关的“千里眼”、“顺风耳”,这一群防群治力量,如今在秀洲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红马甲”是以人民为中心、群众为主体建设的一支队伍,80%的队员都来自体制外。自2016年2月以来,秀洲区以小投入、高成效和最大限度解放警力为目标,不断发展壮大以党员干部为引领、社区群众为主体、手机APP平台为纽带的“红马甲”志愿者巡防队伍,共同织就社会治安防控的“安全网”。正是依靠这样一支群众力量,秀洲全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顺利夺取了“平安金鼎”,实现了平安建设十二连冠。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看似微小的存在,却在多少个日日夜夜中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了“平安秀洲”建设,也让工作、生活在秀洲的群众越来越有安全感。

  从“百人行动”到“万民参与”

  11月21日傍晚5时30分左右,在区政府食堂,区纪委宣教室副主任赵小琼和同事们匆匆吃完晚饭,准备赶往他们已经预约好的新塍镇桃园村开展“红马甲”巡逻;晚上7时20分左右,永泰警务室内,不断有居民前来签到,不一会儿,小小的警务室就挤满了前来参与巡逻的“红马甲”,民警吴建刚对大家进行简短的巡逻培训之后,队伍就被分成两组出发了。

  而像这样的巡逻,如今已成为很多秀洲人的生活常态。可就在一年多以前,怎样更好地发动群众,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平安建设,还是一件令永泰警务室头疼的事。

  据了解,永泰警务室辖区位于主城区,这里既有居民小区,也有国浩广场等商业楼宇,沿街店铺又多,刑案发案率较高。警务室保安加强对国浩广场周边的夜巡后,国浩广场周边发案率下降。尝到了甜头的广场物业公司主动提出,让公司保安也加入警务室巡防队伍,之后,越来越多的辖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加入进来。永泰警务室于是启动了“红马甲”巡防工作,组织志愿者分时段、分批次开展平安巡防。

  从永泰警务室起航的“红马甲”,仅一年半时间,就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今天覆盖全区的3.6万余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红马甲”以星火燎原之势深植秀洲大地,是什么让这支队伍焕发出青春活力?

  秀洲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王春燕介绍,秀洲区建立了“党政搭台、综治组织、公安管理、互助共赢”的“红马甲”巡防平台,由区“两办”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区“红马甲”巡防工作的意见》、《秀洲群众参与“红马甲”实施奖励办法》、《群众举报奖励办法》、《秀洲最美“红马甲”评选激励办法》等文件,将“红马甲”巡防与党建工作、团建工作等挂钩,并纳入全区“平安考核”,全区迅速形成党政重视、维稳搭台的推动局面。

  在此基础上,区委主要领导带头、区四套班子成员积极参加“红马甲”巡防,区级机关各部门以及各镇(街道)在每月5日、15日、25日都会到联村(社区)集中参加“红马甲”巡防。同时以“红马甲在行动”为载体,邀请辖区群众参与平安巡防,每天由社区民警带队“定时集合、定点起航”,边巡防边宣传,以一以贯之的实际行动打开了群众自发参与的生动局面,“红马甲”队伍迅速扩大。

  此外,“红马甲”巡防队伍还整合了辖区各镇、街道群防群治力量,相继推出“梅里守望”、“槜美洪合”、“古镇巡更”、“长虹卫士”、“麟湖街灯”、“新城红马甲”、“福星高照”等一批特色性“红马甲”平安志愿者巡防队伍,在全区形成了“各自有巡防、各队有特色”的大巡防工作格局,为平安建设注入了全新活力。

  截至目前,全区“红马甲”巡防志愿者人数已有3.5万余人,累计组织参与巡防6.5万人次,并且还在以每月2000至3000人的速度不断扩大。区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红色队伍遍布每一个小区、每一条街巷,实现“满园春色”,也为全区基层党组织打造了一个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

  输入登录名和密码,点击“巡防预约”,选择预约的警务室和时间,确认预约……如今,秀洲的“红马甲”们都会熟练地通过“红马甲在行动”APP轻松完成巡逻预约。

  “可以在APP上直接预约想要巡防的时间,巡防前签到,巡防的路线会在地图上形成轨迹。”参与“红马甲”巡防的李先生说,“这样的方式很简便,一年参与巡防多少里程一目了然,大家的积极性也高了不少。”

  从借助社会智力资源角度入手,强化与科技开发企业的合作,引入科技手段和智能运作,秀洲“红马甲”巡防工作实现了转型升级,正式迈入“互联网+”新时代。据悉,2016年末,秀洲公安分局牵头开发了“红马甲在行动”手机APP应用软件。软件以警务室为节点,在全区各镇、街道设立巡防预约点150多个,通过“红马甲在行动”APP的巡防预约、定点无线签到签出、巡防统计等功能模块,将全区分散随机的“红马甲”巡防力量整合成一个各具特色又有机融合的整体,从而实现“红马甲”巡防工作一体化管理、精细化运作。

  “红马甲在行动”APP在平台模块设置上突出“问题随手拍、巡防预约、巡防风采、巡防统计、线索举报、路况监控”等七大主要模块,巡防参与者通过APP可以自行预约选择想要参加巡防的日期和地点,“红马甲秘书”、“考勤信息”等消息功能则将根据预约,提醒参与者准时前往预约的巡防警务室定点无线签到签出巡防。参与者可以通过“问题随手拍”、“我要举报”等功能,递交巡防中发现的需相关部门及时处理的问题。参与者既可分享“红马甲”巡防任务执行情况,又可晒饭后走路步数,还能积分换礼,让参与“红马甲”巡防成为一种秀洲特色的时尚公益。

  为了让“红马甲在行动”APP更好地发挥作用,今年,秀洲区又对该APP进行了二期升级改造,立足线上线下互动、警民合作互动、部门联勤互动等,赋予“红马甲”巡防更多资源配置权,高效承接社情民意掌握、线索举报收集、矛盾纠纷化解、防范宣传开展、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安全防范漏洞等工作任务,同时建立“红马甲”志愿者管理档案,对每名志愿者做好身份登记和背景审查,将“三员队伍”纳入后台统一管理,由社区民警负责日常组织维护,每日发布工作安排、辖区治安状况、“红马甲”群防动态、典型事例和工作成效,并对表现突出的队员进行即时奖励,提升“红马甲”志愿者归属感和成就感。

  从“传统手段”到“智能运作”

  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

  今年2月,辖区的左拉大院酒店、五丰冷饮店和陈光头鱼庄成为巡防积分活动商家,3名队员因巡防工作出色获得积分兑换打折奖励;

  4月,全区中小学组织开展“红马甲”杯交通安全主题书法比赛,让小朋友从小树立正确的交通行为规范,并以此来带动家长,共同唤起社会大众对交通安全的关注;

  5月中旬,秀洲交警联合南海巴士开展的“红马甲”党员明星服务车队启动,由15辆出租车组成的“红马甲”党员明星服务车队成员统一穿上红马甲、戴上红帽子,上街倡导文明行车、文明载客,宣传“红马甲”志愿者精神……

  如今,“红马甲”巡防工作正在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合作共赢”。据了解,为大力探索推广新常态下的群防群治巡防工作,进一步统筹社会资源,秀洲区结合不同职业和岗位特色,以拓展“红马甲”品牌建设为目标,创新形式,开展了一系列以“红马甲”为主题的巡防活动。今年,已在全区109家中小学及幼儿园组建了一支由493人组成的“红马甲”护校安园队伍,进一步提高了“红马甲”的品牌影响力。

  为更好地织密防控网,秀洲区根据“红马甲”志愿者身份特点,分时段组织巡防活动。每天晚上7时20分开始,由社区居民、志愿者、单位场所工作人员上街头、进小区、入商场进行巡防;下半夜,由派出所专职巡逻队带领物业保安开展巡防;凌晨,由清洁工、送奶工、早餐点服务员等“隐形红马甲”进行流动巡防;白天,再由社区干部组织退休阿姨、大叔接棒开展巡防。秀洲区通过四个时段、四大群体的分层巡防,基本上实现了全天候、全覆盖的闭合巡防,有效挤压了违法犯罪空间。

  此外,秀洲区还建立了15家警民共建合作单位,并在品格卫厨等单位建立“警民共建示范点”,通过示范点建设和合作共建活动,有效推动辖区内企业单位积极参与“红马甲”行动,为社会安全贡献一份力量。同时,秀洲区积极主动与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沿街店铺、行业场所、大型商场合作,及时将夜间巡逻中发现的保安“睡岗”等现象拍照推送到后台,让物业、单位主管能够精准掌握保安工作状态,倒逼保安在岗、在位、在状态,释放“红马甲”巡防“红利”,更好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推动巡防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红马甲”巡防工作正通过群防群治力量的积极参与、社会各部门的协同联动爆发出强大力量,推动着社会治安体系不断完善,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下一步,秀洲区将继续紧扣“覆盖面、吸引力、规范化、长久性、美誉度”这五大关键词,进一步深化“红马甲”巡防工作,充分依靠党委政府力量,推动“红马甲”与全员维稳、平安考核、党建工作“联姻对接”,着力将“红马甲”打造成红船旁的又一个志愿者服务品牌,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秀洲”。

标签:平安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