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秀洲公路以“五新”理念谱写发展创新篇章
2017年11月1日 08:53 来源:嘉兴日报 撰文 刘金艳 孙秀娟 陈小平 赵晨
□图片由秀洲区公路管理局提供

  

  2017年,是“美丽公路”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之年,秀洲区公路管理局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十三五”美丽公路“五个一万”工程的总体要求,以打造美丽交通经济走廊为核心,着力改革攻坚、推进养护转型、强化管理升级、促进服务提质,努力构建更加畅通、安全、智慧、绿色的秀洲公路交通网络。

  因地制宜

  安保工程彰显美丽交通经济走廊“创新”理念

  安保工程牢因把握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消除行车隐患的工作原则。辖区G320国道与S202省道互通区因视距不良和弯道行驶,经常发生碰撞事故。早在2016年10月,区公路局便首次尝试在其G匝道GK0+024—GK0+074段弯道处尝试此技术。安装可导向旋转式防撞护栏后,各类事故明显减少,效果明显。经过考察又在今年9月在对面的上外道以及苏州出口处进行安装,与去年相比,这次距离更长范围更大,总共215米,投入43万。这种可导向旋转式防撞护栏在保证防撞性能的前提下,其导向性能、缓冲性能相对其他护栏产品均有提高,同时具有全天候诱导功能,可以大大减少车辆和驾乘人员的受伤害程度,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这对提升公路安全防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极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攻坚克难

  民生工程彰显美丽交通经济走廊“协调”理念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公路指路体系的实施与发展,有力推进了区域交通协调发展,重点解决了村民交通出行问题和出行条件。增强了秀洲区各个乡镇基础设施供给的均衡性。

  三年前,秀洲区农村公路指路体系被列入秀洲区农村公路提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共投入近四百万元实施了24条县道指路标志牌增设工程。今年,指路体系已经收到明显成效,不仅提高了农村公路的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而且还逐步实现了农村公路与其他等级公路的无缝连接,周边群众出行能享受到更加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使得公路服务水平更好地适应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城市与农村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四边三化,三改一拆

  重点工作彰显美丽交通经济走廊“绿色”理念

  绿色是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2017年,秀洲公路以“绿”字当头,强力推进四边三化和三改一拆重点工作。

  以绿化带动美化和洁化。对全区县道绿化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针对缺失、枯死、长势不良的苗木进行补植,洛油线、老嘉湖公路补植水杉等, “两高”地带积极开展低洼积水地段开沟排水,今年,结合治理穿镇路段和高速公路出入口重点工作,对路肩、绿化带高草集中铲除、垃圾清运,彻底清除了穿村镇路段的白色垃圾,路面、绿化带及边沟可视范围内无垃圾,全面提高了路容路貌。

  阶段性开展专项行动。下半年集中清理无序标志标牌。联合乡镇对X103线嘉海公路开展了沿线广告牌集中整治行动,整治穿镇公路边非法设置的非公路交通标志、旅游标志、厂名牌等各类标牌,清理拆除违法、不符合规范、设置无序的各类标牌共计200余块,全面改善了公路通行软环境。

  拓宽思路

  养护市场化彰显美丽交通经济走廊“开放”理念

  近年,区公路局所有公路养护项目实现市场化养护运营逐步实现养护专业化,管理制度化,流程规范化。形成公路小修,公路日常养护,公路绿化日常养护,桥涵结构物小修,公路桥梁检测和交通安全设施维护六家专业性养护队伍,建立养护管理制度,制定《秀洲区公路日常养护项目管理手册》和《秀洲区公路日常养护考核管理办法》,建立了巡查、上报、审批、施工、检查、反馈一整套的规范流程。进而实现了以较少的工作管理人员,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立足惠民

  公路服务体系彰显美丽交通经济走廊“共享”理念

  共享是交通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保障公众利益作为核心价值取向,把服务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作为公路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秀洲区嘉兴公路站、嘉湖公路站、S202省道治超站等5处便民服务站点为过往车辆驾驶员提供热水、应急药品、休息室,让更多人民群众共享公路发展成果。

  建立信息共享,助推“最多跑一次”。秀洲公路局按照梳理、分类、分步快走的要求,梳理出包含三大许可事项的“最多跑一次”清单,明确精简和规范的行政许可事项,制作了“最多跑一次”服务指南手册,健全内部操作流程,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坚持服务零距离,立足实际,采取主动跑、陪着跑、代替跑等服务方式,简化办事流程。三是配合好工程实施,全力互动好,做好许可事前、事中、事后相关工作,将“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真正做到让群众不走冤枉路、少跑冤枉腿。

标签:公路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