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秀洲多维度“高校合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017年9月27日 09:08 来源:嘉兴日报 撰文 欧 林 汪一峰

  今年4月,上海交大科技园管理学院在嘉兴南洋学院隆重揭牌,这是嘉兴首个院校和园区平台合作的产学研共同体,创新了校企合作新模式。该管理学院充分依托嘉兴欣禾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旨在成为嘉兴职教集团成员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联合培养、企业员工培训、项目研发、竞赛开发辅导、创新创业孵化等多功能、紧密型和资源共享型教学实践基地,实现科技园、园区企业和院校的三方共赢。

  当前,经济发展的“竞跑”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区域与区域的“角力”。哪里能够最大限度地集聚人才、智力优势,哪里就拥有更大的发展动能。近年来,秀洲区聚焦与国内高校的全方位合作,借梯登高,不断为区域发展集聚各种创新资源,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秀洲区与20余家国内知名高校和大集团合作引进各类创新载体,另有40余家公司分别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等上海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2013年12月,以嘉兴学院和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主要合作成员的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秀洲中心正式成立;2015年9月,美国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心、嘉兴市科技局、秀洲区科技局三方合作共建的美国创新和技术转移(嘉兴)中心成功落户。今年,在秀洲区科技局的大力推动下,浙江嘉欣丝绸集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署了协议,共同建设嘉欣西电科技园。

  政校合作聚集创新资源

  说起秀洲区与国内高校的合作,肯定绕不开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因为它是这方面合作的集大成者。2008年6月,为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地方科技创新,作为“地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应运而生。该园区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嘉兴市政府共同建设,交大控股,主要覆盖电子类、材料类、医药类、医药器械类、智能制造类企业。

  深耕电子价签市场的汉硕科技,去年年销售额为1.8亿元,今年预计年销售额达5亿元;从事锂电池自动化生产线的仕能机电科技,从零起步到完成订单超过5000万元……在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目前一批高科技企业正相继迎来“爆发式增长”。

  为什么有这么多优质的高科技企业选择落户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依托上海交大的资源是关键。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总经理许昱捷介绍说,交大内部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占到30%,海外回国创业的企业占30%,另外交大校友以及上海周边的一些成熟企业占30%,剩余的10%是社会的各种创业。

  近年来,园区充分发挥上海交大雄厚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实现交大人才、科研和项目优势向嘉兴辐射,仅入驻园区的“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项目就有30个,之所以有这么多拥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愿意入驻,正是得益于园区致力于促进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对接。

  将上海交大的学科优势与秀洲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相结合培育产业,是园区成功的另一关键之所在。比如,智能制造是秀洲国家高新区重点培育的产业,同时上海交大的机械与动力专业全国排名第一,上海交大又是上海市智能制造研究院的主要发起单位和牵头单位,为此,园区正努力把上海交大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各种资源引入秀洲,包括筹划成立上海交大嘉兴机器人研究院、上海交大智能制造产业园。

  作为院地合作项目,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特色鲜明,成效显著。数字为证——园区成立第一年,实现年产值约3000万元,实现税收几百万元;2016年,园区实现年产值超过7亿元,实现税收超过3000万元,并在秀洲区工业亩均税收排名前十。

  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秀洲中心,则是政校合作的另一种模式。该中心依托全省高校资源,集聚40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同步选派嘉兴学院、中国计量学院等全职研发人员,组建光伏装备与智能控制、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光伏检测与应用3个方向的研发团队,着力打造园区科研和发展的智囊团。

  人才培养,也是政校合作的重点。比如,秀洲国家高新区与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中德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该基地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创新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设备、开发“双元制”课程体系,遵循“双元制”的考核标准。通过“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创新,服务秀洲国家高新区企业的岗前培训、转岗培训等要求,为高新区提供符合德国“双元制”标准的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赢得发展加速度

  今年,嘉欣丝绸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建设的嘉欣西电科技园,是秀洲区校企合作的新成果。据悉,该项目将在原嘉欣丝绸工业园区范围内划出100亩地作为产业园建设实施载体。三方(企业、学校、政府)紧紧围绕一个孵化器、一个产业园、一家运营公司、一个专业团队、一个产业基金、一套政策、一个商业模式的方式开展工作。

  同时,嘉欣丝绸集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秀洲国家高新区三方出资设立西电投资产业基金,优先培育入园企业。“从创业第一步开始,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就绑在了一起,这样倒逼我们为创业者打造更优的软硬环境,只有项目成功,投资才有回报,同时也推动产业升级。”嘉欣丝绸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鉴于高校的科技成果与秀洲产业、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和转化成功率较低等问题,近年来,秀洲区转变合作思路,调整合作方向,先征求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需求,然后把企业的需求发布到高校院所寻求与产业相关、技术匹配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合作的实效性。东华大学承接了浙江台华公司《尼龙6功能性纤维纺织染整关键技术》的研发项目,该项目已实现销售4488万元,并获得国家科技项目资助;王江泾镇与东华大学签订喷水印染污水回用技术合作协议,有效解决污染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秀洲已有50多家企业分别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等上海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当前秀洲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阵痛期,许多企业转型升级意识迫切,但缺少核心技术和研发高端人才的现状,科技部门深入企业,排摸技术难题。据悉,接下来,秀洲区将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载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建立区域或行业创新平台,申报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支持企业为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研发中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加快全区企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图片由秀洲区科技局提供

标签: 责任编辑:谢冬妹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