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秀洲共成长⑤
秀洲因水而生,水是秀洲的灵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水失去了原有的模样。2014年开始,随着“五水共治”的逐步深入,秀洲的水又开始清澈起来,灵动起来。
尤其在2016年,秀洲区治水工作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一是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的水质考核实现了优秀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全区主干河道实现了以Ⅲ类水、Ⅳ类水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三是市本级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实现了Ⅲ类水甚至Ⅱ类水的历史性转变。今年8月,被列入2017年整治范围的162条小微水体通过区级验收,正式摘掉了劣Ⅴ类水的帽子。
4年治水,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的成绩,离不开散布在全区范围千名河长的默默付出和辛勤工作。王江泾镇“四位一体”办副主任孙琪就是其中一位。9月20日下午,面对“河面碧波微澜、两岸芦苇摇曳、不时有白鹭飞过嬉戏”的麻溪塘美景,孙琪以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身份讲述了这段仍在路上的治水历程。
对于土生土长的嘉兴人来说,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时候,出门要坐船,洗菜、洗衣服、游泳都靠家门口的河水。近年来,变黑变臭的河水,让我们很是痛心。所以“五水共治”工作一提出,我们就非常认同,感觉找对了方向,找准了关键。
2014年,我担任了古塘村杨家浜的镇级河长。当时的杨家浜是条典型的黑臭河,飘散出来的阵阵怪味,让它成了一条“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河道。治病要找病因,整治河道也一样,我们分析后,认为岸上污染源、河底淤泥多、水体不流动等是造成杨家浜水体变差的主要因素。
于是,在区、镇两级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对河道两边的喷水织机分而治之。对于没有条件建设收集管网的进行淘汰,有条件的建网纳管。对于农户的生活污水,村委会着手建立微动力处理系统;对于生猪养殖户,则要求全面退养。随后,我们对河道进行全面冲浆清淤,以减少河底淤泥发酵污染水体;再通过“搭桥手术”,将杨家浜和沈家浜连接起来,让河水彻底流动起来。经过综合施策,杨家浜脱胎换骨,终于“复活”了。2016年底,村(社区)镇级以下河道监测点水质考核数据显示,杨家浜的水质已达Ⅲ类水。
杨家浜水质的逐渐改善,让我对“五水共治”工作有了更强的信心。我的本职工作是路面和河道的保洁,在河道的长效保洁中,“行踪”飘忽不定的水葫芦令人头疼,尤其在河网密布的王江泾,水葫芦可以说是见缝插针,到处都是。
光靠人工打捞肯定不行。于是我们和相关技术人员合作,制作了水葫芦自动打捞机。目前,水葫芦自动打捞机主要放置在上游水葫芦主入口,在确保航道正常通航的前提下,采取拦截反冲、打捞输送、循环利用为一体的“机器换人”源头控制措施。这套设施的运作相当于每天10条8吨机动船和24名作业人员的工作量,它一方面避免了人工在运河水面上打捞作业的风险,提高了河道保洁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成本,控制了水葫芦进入其他支河道的概率。
王江泾地处两省交界处,流动的水让单方治水成了难题。今年,在区治水办的协调下,我们和江苏吴江建立了交界区域水环境联防联治联席工作机制。今年7月,我又担任了麻溪塘的“跨界河长”。除了平时的联合巡查,我们还建立了工作群,一旦发现问题,双方都会将问题上传至微信群,及时加以解决。
比如,近段时间是水葫芦集中暴发期,我每周至少水上巡河一次,一旦在江苏段发现问题,我会立刻联系盛泽镇的“联合河长”,让他们加大上游拦截力度。当然,如果他们力量不够,也会向我们求援,我们也会派人帮助打捞。上游打捞的多了,我们这里的工作压力也就轻了。
作为一个亲历者,我认为通过这几年的治理,全区水质从“后进生”转化为“优秀生”,实现三大历史性转变,靠的是创新探索、善于担当的精气神,靠的是上下同欲、众志成城的向心力。正是依靠这种精气神、向心力,才让“头枕欸乃听桨声,眼观杂花盈原野”的江南水乡意境逐渐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