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产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农民转产转业难、本地“5060”农民转产增收尤其难等突出问题,秀洲区坚持把推进农民转产转业、支持农民就业创业作为促进农民全面普遍持续增收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取得了实际效果。
187户“5060”农户就地转产种植葡萄,年增收近3000万元,户均年收入约15万元,这是王店镇庄安村创造的“奇迹”。这也是秀洲区推进农民转产转业、支持农民就业创业的典型案例,区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庄安模式”值得推广,其特色是“5060、本地农民、就地转产、适度规模、依靠科技、精细管理、普遍增收”。
转产增收态势良好
庄安村现有696户共2651人,2016年农民人均收入2.72万元。从2006年开始,该村引进葡萄避雨栽培模式,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500多亩。2013年以来,镇村两级因势利导,庄安村葡萄产业发展提速,全村新增种植户150多户、面积达到1500多亩。到2016年,全村已有187户葡萄种植农户,葡萄总面积2050亩,户均种植葡萄10.96亩。
2017年,庄安村又新增了几十户葡萄种植户,新增面积450亩,产出最高的农户每亩收入超过4万元,普遍增收的势头也非常好。这几年葡萄种植业还带动了周边村农户。以庄安村为主,加上邻近几个村,葡萄种植户已超过300户、总面积已超3000亩,形成了辐射周边的转产增收态势。
由于葡萄种植业发达,庄安村还形成了一支100余人的专业疏花疏果的技术工人队伍(半劳力为主),疏花、疏果每小时可赚25到30元,技术好的熟练工一天可以赚300元。这既解决了部分规模户缺技术工人之苦,又让一些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排摸情况找准方向
庄安村农民种植葡萄历史并不长,过去有部分农民在家做小家电生意,年轻人大多在企业上班,“5060”农民的收入来源以养蚕、养猪等养殖业为主。近几年,随着养蚕效益降低和生猪全面退养,这部分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打工技能的农民群体如何就地转产成了困扰村干部的“老大难”问题。
在入户排摸调查时,庄安村干部发现本村劳动力充足,前几年村里也出现了自主创业种植葡萄增收的“样板”,周边农户可以借鉴。种植葡萄前期投入成本较低,技术门槛和销售难度都不高。经过和“5060”农民群体的认真商讨,大家达成了“干部带头、群众跟上”的共识,逐渐摸索出一条就地转产、创业增收的新路子。
万事开头难。选准了转产转业的方向,关键是如何让农户动起来。据62岁的老村干部屠家豪回忆,他是2006年第一批种葡萄的先行者,村里很多人都跟着看样学样,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种植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大家。
确保品质抓住市场
村干部不仅带头种植葡萄,而且带头钻研技术,争做绿色高效的示范典型。村支书莫水良在自家5亩葡萄地里做根域限制栽培试验,积极探索减肥节水优质高效新模式。7名村干部种植葡萄50亩,每亩收益比普通农户高20%,做出了表率。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尝试种植,多数人学精了技术,尝到了增收甜头,扩大了种植面积。5组村民吴明华原先饲养生猪时年收入5万多元,种植葡萄后年收入近10万元,几乎翻了一倍。
庄安村非常重视技术的培训教学、提升集成和实际应用。在区级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每年举办多期培训班,邀请周边地的种植专家和大户授课指导,据村支书莫水良介绍,村里每次举办培训班,教室里学员都爆棚,外村赶来的农户也很多,连走廊上都挤满了人。此外,村里每年都会组织农户外出学习取经,主抓“无核四号”和“黑夏”等优良品种,并钻研出避雨栽培,辅以促早栽培、节水栽培、防鸟网栽培等多种高效栽培模式。
目前,庄安村90%的葡萄依托嘉兴水果批发市场经销,也有部分种植户长期与销售商联系,销售商直接上门收购。干部群众在多年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要实现高效,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嘉兴水果批发市场年批发销售量10万多吨,市场容量非常大,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除了要确保品质外,还要抢空档上市。所以由于管理精细、技术到位,庄安村的葡萄卖相和品质总是处于领先地位,高品质的葡萄叫价可达10元一斤,批发商还争相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