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店:深入实施“五水共治” 营造美好人居环境
2017年8月8日 08:55 来源:嘉兴日报 撰稿 董时纲 沈 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美好的人居环境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砝码。今年初以来,王店镇全力围绕区域水质提升总目标和“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要求,深入实施“五水共治”,不断深化河长制建设,持续改善全镇水环境是质量。

  截至今年年底,全镇劣V类水全部剿灭——王店镇在年初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上半年,通过完善镇、村河流检测断面水质考核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清三河”政治成效,确保全镇各类水域水体洁净,营造水清岸美的美好人居环境。

  在治水过程中,王店镇发动全民参与,通过镇报、广播、微博、微信、APP、工作专报等载体,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五水共治”和剿灭劣V类水工作,激发全民“爱水、护水、节水”自觉性。

  

  清淤拆违消灭生活污水

  根据前期排摸的结果,王店全镇共有49条劣V类河道,成为重点整治对象。7月24日,区治水办专项检查组赴王店开展了一整天水质监测工作,省级三项生态指标全部合格,还有少数几条河道的氨氮总量超标,下一步将继续以更高的标准治理。

  据王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确保剿劣成功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对全镇劣V类河道的清淤工作,经排查共有42条河道需要清淤,现已完成12条河道的清淤任务,其余30条河道的清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除了加快对长水塘、莲花桥港等区级以上航道的疏浚进度外,王店镇还出台了“一河一策”清淤整治方案,严防二次污染,实现淤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

  在清淤的同时,劣V类河道两侧违建拆除也是上半年王店镇剿劣的重点工作。据了解,氨氮总量超标的主要原因是河岸居民区生活污水直排。河岸两侧有不少出租房是违章搭建,一间房隔层好几间租给新居民,加大了生活污水治理的难度。因此,王店镇一方面迅速清理河岸违建,督促新居民尽快搬到合法出租房,另一方面全面强化截污纳管,加快建设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和生活污水管网,实现生活污水统一处理后再集中排放。

  

  水岸同治打造明清古街

  从2015年开始,王店镇提出了“水岸同治”的目标。既要让水质恢复清澈,也要提升河岸边的景观。及时修护老化破损的河岸护栏,修筑块石护岸和生态护岸,增加河道两边的景观小品,为沿河居住的居民提供休闲场所。

  全长2公里的王店市河(也叫梅溪)是“水岸同治”的典型,这是王店镇的“母亲河”,世世代代王店人沿河而居,目前还生活着2万多居民。经过这两年的整治,市河两岸多数居民的生活污水已做到应纳尽纳、分类排放,并减少外源性污染,原先的“黑臭河”如今变成了水清岸绿的优美河道,市河岸边的护栏也修葺一新,提高了安全性。

  “水”治理出成效,“岸”改造也在同步进行。王店市河两岸景观改造工程自2015年9月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一项对古镇老街的景观改造工程,力求在凸显江南水乡风韵的同时,重现长水塘水系古街的明清风貌。经过两年的整治和修复,市河沿岸的四喜街改造已初见成效,河岸边原先的危旧房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修过的两层木结构民居,外立面全部粉刷一新,并描绘了水乡风光的图案。

  对庆丰街的改造启动于今年年初,这条街涉及的住户共有65户,面积3000多平方米。这几条古街将进行整体改造提升,形成古镇景观带。根据江南水乡特色,王店镇对几条古街的民居统一进行规划设计,恢复明清古典建筑风貌,同时,污水管网和强电弱电线全部下埋,减少安全隐患。

  

  生态修复还原洁净面貌

  近段时间,一群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在王店镇四喜社区附近的河道花园浜开展水生植物种植活动,这是秀洲区“治水剿劣战·有我‘河小二’”青春治水系列行动之一。参加活动的除了各村、社区的团员青年外,还有当地的巾帼志愿者。

  几名身穿雨胶鞋的志愿者踩着淤泥,在社区老阿姨的手把手指导下,将野茭白等3种水生植物栽种在水中。这些水生植物能有效净化水质,还能开花,美化周边环境。据四喜社区志愿者介绍,花园浜是一条V类河道,前期已经开展过清淤行动,接下来还将种植一批水生植物,搭建生态浮岛,使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

  不仅在四喜社区附近的河道种下野茭白,嘉海公路沿线和镇区相关河道也把生态修复作为恢复水质洁净的有效手段。今年,王店镇主要采取静态和动态两种生态修复方式,静态修复除了种植野茭白等水生植物外,还搭建了一个个形状不同的生态浮岛,远远望去,绿莹莹的生态浮岛漂在河道上,既净化了水质也成为新的“河景文化”。动态修复则是在相关河道放入几万尾鱼苗,彻底扫除治水盲点,“以鱼净水、以鱼护水”,修复小微水体生态。

标签:王店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