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打造对标国际、共建共享的区域发展样板;共同构建市场主导、开放创新的协同发展格局;共同建立融合发展、统筹协调的‘G60’创新模式……”7月28日,在嘉兴召开的2017’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论坛上,上海松江、嘉兴、杭州三地政府共同发表宣言,推动三地在科技资源共享、产业创新协作、创新要素融合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宣言的发表意味着,长江三角洲三个重要城市,正通过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区域创新体系,为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模式。
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而言,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及模式革新素来影响深远。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横空出世,在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带来全新发展路径的同时,也给嘉兴这座城市发展勾勒出新的轮廓:实现与上海和杭州的无缝对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提升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能级。
依托科创走廊,2017年的嘉兴,遇见了机遇,找到了路径,正整装待发。 -记者耿俪洳
一条走廊打破行政藩篱
7月28日,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中心落户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将集聚海内外专家智慧,着力提升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为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建设性、专业化的咨询服务,为区域创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研判,开展战略、政策和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实际上,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缘分”早已开启。2016年10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王涛发表署名文章,提出“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构想”。
“当时提出这个构想,主要是考虑到上海和杭州作为长三角两大城市,必然有溢出效应。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嘉兴,正好是这些溢出效应的承接地区。”王涛说。国际创新发展中,通过一条或多条高速公路作为重要连接轴建设创新走廊的多城跨区域合作模式,更给了他启发。在他看来,我国已进入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阶段,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增长极,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对于长三角城市群来说,要提升在全球城市群中的竞争力,也亟需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落地。
按照构想,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以G60沪杭高速公路为主轴,由“两核一区”构成,“两核”是上海和杭州,“一区”为嘉兴,是沪杭创新要素的重要配套区、链接区和承接区。借助科创走廊,打造一个开放型、面向长三角的国家科创要素对接服务平台,打破上海、嘉兴、杭州等地的行政区划限制,使得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政策等要素自由流动、自由组合,产生“1+1>2”的效应,也是此次走廊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年3月底,在上海市松江区召开的G60科创走廊建设要素对接大会上,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发布《G60科创走廊建设行动方案》。《方案》提出,沿着G60高速公路串起三座城市,联手打造一条跨省科创走廊,实现长三角地区同频共振。
打破行政藩篱建走廊。实际上,早在去年5月,松江区便启动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并以此为抓手,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落地。构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创新体系,让松江区率先尝到了“甜头”: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区域总面积296平方公里的科创走廊,集中了松江90%的工业产值,占全上海的9.7%,是松江产业和城市发展所依托的主要空间和创新要素资源。”松江区经委(商务委)主任、松江G60科创走廊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容表示。对松江区来说,G60承载的含义和发挥的作用早已超越“高速公路”,它是松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区。
明确“眼睛向西”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构建科创走廊,鼓励创新要素按规律自由流动,这是松江区牢牢把握的创新发展“钥匙”。而在杭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的步伐也在不断向前。涵盖浙江大学、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阿里巴巴等众多创新载体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正如火如荼。“‘十三五’,我们将致力发挥知名校企的主引擎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人才科技创新支撑,彰显杭州在信息经济方面的先发优势、全球影响和巨大潜力,努力将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成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共同体。”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建设规划局局长曾斌表示。
G60,从连接行政区域的交通要道到打破行政藩篱的创新载体,“连”与“破”之间,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路径更为明晰。
一条走廊激发创新热情
以G60高速公路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划,在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共建高度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共同营造良好创新发展环境、健全互联互通智慧基础设施网络、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五大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打造横跨三地的科创走廊,争取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信息经济产业中心、全国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排头兵……7月12日,在上海、浙江主要领导见证下,上海松江、嘉兴、杭州共同签署《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协议》的签署,让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迈上正轨。嘉兴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做好“两核”重要配套区、链接区和承接区建设——
配套区,为“两核”提供其产业化的配套服务;链接区,提供“两核”向外转移和“两核”互动所需要的人才、资金、土地、信息方面的链接,缩短“两核”之间直接对接的相关成本;承接区,凭借区位、人才和制度环境方面优势,承接“两核”中高端创新资源,并通过区域内的创新要素集成与整合,使得相关资源在区域内生根发芽,并逐步发展壮大进而反哺“两核”创新发展。
明确的建设使命背后,是早已做好的充分准备。
“打造沪嘉杭G60科创走廊,是嘉兴创建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围绕科创走廊建设,嘉兴已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嘉兴市科技局局长陈新友表示。
在顶层设计上,今年市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均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两区一城一走廊”作为“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更进一步明确:规划建设沪嘉杭G60科创走廊,沿线集中规划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技术创新工程、开放型创新平台、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更高层次实现区域产业集聚互补与科技协同创新开辟新空间。
在平台能级上,秀洲高新区顺利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嘉兴科技城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园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与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创新载体,充分发挥了区域创新引领、驱动作用,创新资源集聚、整合与配置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95亿元,名列全省第三位。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6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2153家。
在协同创新上,平湖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嘉善的上海人才创业园、海宁的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生动展现着近年来我市与沪杭合作的不断加强。这些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政府、企业、大学之间的协同。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批准设立,让嘉兴具备了更加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的决心和毅力。
明确的发展任务决定着更为清晰的未来路径。
“沪嘉杭G60科技创新走廊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效融合’的重要载体。我们希望通过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区域创新体系,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为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模式上贡献出‘嘉兴力量’。”陈新友表示。G60科创走廊嘉兴段规划“一廊九城九区”的空间布局——
依托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平湖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嘉兴科技城、秀洲国家高新区、嘉兴智慧产业创新园、海盐科技城、杭州湾新经济园、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园、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9个创新平台,嘉兴正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全域孵化之城。
依托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秀洲经济开发区、嘉兴国际商务区、海盐经济开发区、乍浦经济开发区、桐乡经济开发区、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嘉兴要突出特色产业集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科创走廊带来的创新热潮,在嘉禾大地悄然涌动。
一条走廊带来发展深思
发挥现有省校(院地)合作先行优势,突出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引领作用,建设成为“创新水平领先、高新企业集聚、配套服务完备”的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走廊;集聚一批高端研发教育资源,布局建设一批世界级科研机构、开放式创新平台、战略性科研项目,引进、培育、发展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实现创新创业功能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辐射;聚焦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优势产业规模和能级水平,不断产生前瞻性、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提高参与国际创新竞争的综合实力;在新型创新载体建设、协同工作机制建立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成果转化和打造区域创新体系……省校(院地)合作示范带、创新要素集聚共享带、创新型产业集聚引领带、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带,这是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独特的功能定位。
一条打破行政藩篱的走廊,在激发区域创新热情后,带来的还有发展深思。
就如何推进科创走廊建设、怎样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中国科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志坚、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主任苏竣、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王涛亮出了他们的观点,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硅谷的崛起促使人们关注到区域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在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都市圈逐步成为创新要素集聚和扩散的空间载体,构建跨区域的创新共同体备受关注,也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高级阶段。”胡志坚表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提升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统筹和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胡志坚看来,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提出“生而逢时”,要加强科技创新整体设计、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和全社会创新活力,以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产业集群发展良好生态环境。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他建议,要综合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形势,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先进制造、量子调控、生物技术等领域,做好前瞻性技术储备。
苏竣结合美国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美国硅谷产业集群等国际科技园的建设经验提出,要根据科技园特点,创新政策、整体规划,合理配置分散资源,且不干涉学校与企业的实际运作。“未来五年可在G60沿线布局10个以上国际一流工程化研发平台,打造一批科创产业集群,构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体系,吸引更多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将科创走廊率先建成我国面向国际竞争的创新产业高地,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走廊。”他表示。在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中,三地各有优势、各有特色,既要注重协调发展,也要注意错位发展,让三地均能享受发展的红利。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战略。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创新要素分散和要素管理机制三大突出问题。”在王涛看来,G60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推动创新走廊发展的重要抓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定位为创新资源集聚、整合、配置平台。
以科学布局促进创新产业集聚、以主体培育推动创新能力提升、以优质生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机制创新助推要素资源整合……新构想带来新思路,新思路引领新实践。享有“中国版101公路”称誉的沪嘉杭G60科创走廊,正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