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曝书亭  >  悦读
《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吧》
2017年7月11日 09:02 来源:嘉兴日报 吴丹

  《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吧》

  

作者:单中惠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荐书者:秀洲区磻溪教育集团 吴丹

  看见孩子 才有教育

  这是“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的传记,是我大学时读过的一本书,非常好读。此书按章节介绍了福禄培尔的童年、启蒙教育、职业选择以及从事一生的幼儿教育。最吸引我的是他童年到青少年的一段生活,虽然短短的两三个章节,可是这个有趣而古怪、同时迷恋着大自然的孩子至今让我念念不忘。

  心理学上说,童年是一个人的根基,我们穷其一生可能要满足的仅仅是童年的缺失和需要。福禄培尔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童年是不幸的,出生仅九个月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个牧师,忙于事务,性格又太过刻板和严厉,对孩子疏于照顾,福禄培尔的童年是没有温情滋养的。四岁时父亲再婚,继母给过他一段时间的细心照顾和关怀,但小弟弟的降生,使他又成了被苛责和受限制的人,做什么都不对,总是受到责难和排斥。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难免会性格有些古怪、敏感,但越这样就越不被理解和接纳。

  父亲做的最正确的事,是福禄培尔6岁那年送他去了一所女子学校。在那里,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他和那些女生玩耍,保护受欺负的女生,虽然会被村里的男孩子嘲笑,但他很快乐。更快乐的是,上学放学的路上,就是他的探险之旅,他探索着大自然,也深深沉迷于自然中。10岁那年,他迎来了一个人生的转折,舅舅来看他,因为担忧他的情况而带走了他并成了他的监护人。舅舅是个温柔耐心的人,给予了他最精心的照顾,而舅舅家的和谐温暖,也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和自由。

  毕业后,他做了林区的林务员学徒,枯燥无味的生活中,因为受一个医生的引导而专注深入研究大自然,学会了植物分类,并选择去接受大学教育。但是因为家庭条件,也因为很多原因,几次上大学都中断,没有结业。为了稳定下来,他先后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工作。这大概跟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很像。在各种动荡和漂泊之后,因为遇见格吕纳校长,福禄培尔从此走上教育之路。

  这是他从来没想过的职业,也是他最爱的职业——研究教育,研究孩子,始终和孩子在一起,好像要把自己童年缺失的那份关注和关爱全都给予孩子。他追随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学习教育理念模式,归来后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这本书中,短短的前几章,生动立体地呈现了福禄培尔的成长历程。少年时候的孤独、敏感,青年时候的成长探索,最终都是为给他所要从事的职业做铺垫。因为这样独特的成长背景,他才足够了解孩子,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因为在苛责和宽松两种环境共同生活过,所以在他的教育理论里,提出了游戏的重要性,提出“老师作为旁观者观察孩子,让孩子发展出自己的能力以及精神性”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了父亲在幼儿教育中所担当的角色,并认为教育应适应于自然,尊重孩子的天性,按照他们本性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让他们学会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个理念,到现在也是先进的。

  人不可能一开始就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但是不放弃,遵从内心的心愿,坚持而执著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命运终究会把你带领到你必须要走的那条道路上。而且,唯有那一条,是你热爱的,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可是再仔细看,最顺应你天性那条道路,其实在你童年时候就已经决定好了。而每一次转折处,都有人会来给你指引道路。所以,人生,任何时候其实都不必着急,太多时候,你只是演绎你的剧本,而剧本的内容,上天早就写好了。并且,人生不会有冤枉路走,每个该遇见的人、该做的事,都是启示。这样说,似乎太唯心主义了,但我相信万物皆有灵性。

  通过这本书,我认为:你要在热爱的领域去发光发热,燃烧热情。当你抱有这样的信念去竭尽全力的时候,从来不会怕没有支持的人。就像裴斯泰洛齐,有自己的理念研究成果,那么即便是福利院设的学校,也有千里迢迢来学习的人。而福禄培尔身边,也有大批帮他、推进他教育思想的人。而他的幼儿教育理念,正是通过他和那些同样热爱教育并拥戴他的人,推广向了全世界。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德有孤,必有邻。我们怀之于理想信仰的事情,就要去做,去做了,就会发现世界本不存在困难。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去拜访过福禄培尔,远远就看到这个被人戏称为“老傻瓜”的老头在陪孩子们玩耍,“而这个‘老傻瓜’啊,也是我心里住着的一个玩伴。我欣赏这样的迷之古怪但又有着内在敏锐度的老头。我陪他从头走过了一次又一次人生,这真好”。

  最后,我想说,要做好教育的人,必须要有敏于孩子的心灵,看见孩子,才有教育。

标签: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