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秀洲区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
2017年4月27日 08:49 来源:嘉兴日报 撰文 陈 曦 朱 沄

  近日,全区残疾人工作会议暨区残联第六届主席团第四次全体会议、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创建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举行。会上调整和增补区残联第六届主席团委员,选举主席团主席、副主席,增补和聘请主席团名誉主席;签订2017年度秀洲区残疾人工作重点任务责任书;总结去年工作,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残疾人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区残疾人工作以贯彻落实残疾人全面小康相关政策为重点,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措施,健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顺利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秀洲区注重政策实施,强化残疾人民生保障,出台了残疾人小康政策,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实施办法》,转发了市政府《关于建立本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残联联合印发了秀洲区“两项补贴”的实施办法,明确了全区残疾人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秀洲区贯彻落实“四项补贴”制度,摸底补贴对象,为2141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453.79万元;为2790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710.87万元;为51名残疾儿童发放康复补贴78万元;为全区6541名残疾人免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贴120万元,并继续享受住院报销提高20%,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2017年是全面实施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关键之年。秀洲区坚持兜底线、稳增收、保公平、促融合的原则,以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和实施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重点,全面推进十大残疾人全面小康升级版,确保全区残疾人“五不愁,六保障”,2017年,全区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在96.5%以上,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聚焦全面小康,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政策体系。秀洲区根据《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实施办法》和《嘉兴市秀洲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政策的特殊扶持对象,建立“普惠+特惠”的助残措施;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残疾人社会救助、创业就业、精准服务、组织队伍等“全面小康”配套政策,修订完善《秀洲区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2014年修订)》;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区政府与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签订的《2017年度残疾人工作重点任务责任书》,适时开展专项督查;全面实施民生保障、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创业就业、文化体育、权益维护、无障碍环境、服务能力、组织基础、助残体系等十大残疾人全面小康升级版,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探索研究残疾人通信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

  聚焦兜底保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秀洲区按照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工作的新要求,以实施“四项补贴”制度为抓手,全面推进残疾人保障政策的宣传和落地工作,不断提升残疾人“兜底保障”水平;联合有关部门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确保应保尽保;对依靠家庭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和成年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并享受与低保家庭同等的和个人直接相关的专项社会救助政策及其他优惠待遇,困难残疾人低保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落实低保家庭残疾人初次就业、再就业3年内所获得的就业收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政策;全面实施“两项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

  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补助力度,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个人缴费部分实施分类补助;对劳动年龄段残疾人以自谋职业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按不低于当年度最低缴费基数缴费额的30%予以补助;继续实施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额补贴、住院报销比例比健全人提高20%等政策;建立完善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集中就业单位综合责任和意外伤害保险等补贴制度,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覆盖率达100%,并加强残疾人住房保障,执行城乡残疾人住房保障特惠政策。

  此外,全面实施精准帮扶,落实低收入残疾人扶持政策,确保产业开发、就业帮扶、小额信贷等专项优惠政策落实到户到人;落实低收入残疾人“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措施,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精准帮扶率达到100%;规范残疾人临时救助措施,加大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力度,为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打造现代化田园新秀洲升级版而努力。

标签:助残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