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康复是残疾人的第一需求。要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是前提。”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完善配套的康复补贴制度,加强医教康复的有机结合,着力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目前,嘉兴各个县(市、区)已全部建成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镇(街道)、村(社区)全部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并将社区康复纳入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面向“十三五”,嘉兴以机构建设为抓手,迈出了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的坚定步伐。
去年,“启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被列为当年度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按照“大康复专业、小综合门诊”的目标定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推动和发改、财政、建委、嘉城、卫计、环保、国土、人防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3月,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已破土动工。
为残疾人打造一方康复乐园
“等中心建起来了,我就能在家门口接受更好的康复服务了!”家住南湖区解放街道的程师傅肢体残疾三级,去年一得知嘉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即将开工建设的消息,他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街道康复站里认识的残疾朋友一起,迫不及待地赶到中心的规划选址看看。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位于嘉兴市南湖区,规划选址东至凌塘路、南至老年公寓地界、西至菜花泾、北至东升路。
据了解,2015年的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2016年,该项目列入嘉兴市市级政府投资计划和嘉兴市民生实事项目。当年4月22日经市发改委立项;10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项目设计方案;11月,市发改委批复项目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2月完成项目初步设计批复。今年1月,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施工图出炉,并于3月完成了施工招投标。3月31日,该项目正式开工。
据了解,嘉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后,将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目标是,功能配置、服务设施达到全省前列的标准。根据方案,中心将包括两幢主体建筑,分别为8层和4层,项目占地约19.4亩,总建筑面积28037平方米(含地下9037平方米),其中成人康复部10900平方米,辅具器具部1600平方米,儿童康复部6500平方米。中心计划配备床位125张,其中75%以上的床位将用于残疾人康复。项目建成后将开展残疾人成人康复(“三瘫一截”为主)、残疾儿童教育康复和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建成后,康复中心将集成三大功能:为“三瘫一截”人员服务的成人康复医院,专业的学前教育康复机构,专业的辅具服务机构。除了为残疾人服务之外,中心还将整合医疗资源,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可为15万人次提供服务。
“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是我市广大残疾人的现实需求,也是确保我市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在‘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的必然要求。”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每个地级市都需要有一所专业化的残疾人康复机构。为弥补我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比例不高的短板,解决特殊幼儿教育康复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新建一所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残疾人(含特殊儿童)康复机构十分必要,康复中心的成立也将成为我市创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重要推动力。
走出机构康复的“嘉兴路径”
2015年,中国残联“十二五”康复工作考核、全省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参观了嘉兴市阳光智障(孤独症)幼儿教育康复中心(阳光乐园),认为阳光乐园办学理念先进、程序规范、成效明显,值得全国、全省借鉴学习。
阳光乐园是全市乃至全省孤独症幼儿教育康复的标杆。作为嘉兴市残疾人教育康复中心举办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阳光乐园既是全市智障(孤独症)幼儿教育康复技术资源中心的业务指导部门,又是集康复、教育、指导为一体的市级教育康复机构。在这所特殊的幼儿园里,口腔训练、言语矫治、多感官、可视音乐治疗、PT、OT和感觉统合……各类功能课程应有尽有,分层分类满足不同障碍类型幼儿的康复需求。在普、特融合的集体生活中,老师与家长手把手地带着特殊幼儿学习自律自控、理解表达、社交技巧。该中心探索的“医教结合办康复”模式,通过小组课、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的训练,采用丰富的主题和课程设计,既充满了乐趣又达到了康复训练的目的。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康复训练了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自闭症患儿300余例,帮助很多残疾孩子开发了智力、提升了能力。
构建基层康复服务网络需要建设标杆机构,更要打通“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残疾人二十分钟康复圈”,即依托城乡社区卫生机构,建设镇(街道)残疾人康复中心、村(社区)残疾人康复站,落实康复指导员实施日常指导服务,实现残疾人康复服务“零距离”。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残疾人康复中心79个、康复站918个,配备康复指导员1066名、康复协调员1135名,实现了村(社区)康复站建站率、康复指导员和康复协调员配备率三个100%。同时,我市还建成了14个省级“社区康复示范站”,各地也纷纷开展了康复护理员培训,在康复机构发展中做到了软硬件、数量与质量并重。
在一个完善的基层机构康复网络之上,综合性的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呼之欲出。
“在顺利完成省下达任务,稳步推进‘助明、助行、助听’工程和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同时,我市正积极探索各级康复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有效实现机构间转诊转介对接。”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不断提升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比例的同时,嘉兴各地的康复机构服务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
在阳光乐园,结合嘉兴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工作要求,学前特教的“医教结合”项目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这一新模式整合教育、医疗、残联等社会各相关机构资源,根据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康复工作。
市本级及秀洲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实施残疾人远程智慧康复服务。由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开展需求调查,中标单位进行病人筛选、功能评估,开展专题讲座、家属培训、设备维修培训,指导家属进行康复护理、对患者康复训练,每周在网上开展视频交流等多方面康复服务工作。通过一年试点,60名患者受益,效果明显。
平湖市出台了《平湖市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实施方案》,在开展调查摸底、举办居家康复服务工作培训班和组织康复医生上门为残疾人做功能评估的基础上,首批确定了40例有康复需求的重度肢体残疾人为服务对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康复医生每月不少于3次上门提供运动治疗、物理治疗、语言矫治和训练指导等服务;残疾人专职委员每月1至2次上门开展康复指导、谈心交流等服务。
“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加大力度,完善措施,努力构建机构康复工作的嘉兴路径。”该负责人说。
打造残疾人康复服务“升级版”
“十二五”期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市”,是全省唯一一个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的地市。2016年,嘉兴市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5.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
这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每一个数字都源自我市残疾人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定前行。仅在康复服务方面,通过全面实施残疾人康复补贴制度,全市有9706名残疾人享受康复补贴,对46270名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保费给予全额补助;在全省率先建立特教指导中心学前教育分中心,率先实现辅助器具货币补贴制度、率先落实基层责任医生签约及免费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达98.03%,辅助器具适配率达86.08%,均位居全省第一。
“2017年,我市将确保全市残疾人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目标是全市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6.5%以上。”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市残疾人工作将秉承“干好十三五、奋勇当标尖”的要求,深入实施残疾人工作“十大”提升行动,进一步强化基本保障、完善服务体系、保护合法权益、营造友好环境。
在康复服务方面,2017年,我市将进一步发挥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作用,加快推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推动县、镇两级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探索民政、卫生、残联基层服务设施合作机制。我市将努力做好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进一步执行好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与补贴制度,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继续实施残疾人“三助”项目,落实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政策,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比例达到85%以上。继续实行贫困精神残疾人服用二代精神药物的全额保障,纳入医疗救助的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率达100%。将残疾人纳入基层责任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减免服务费个人承担部分。推进社区康复站(科、室)规范化建设,规范化服务率达70%以上。另外,今年,我市将加大康复专兼职人员培训力度,全年培训康复专业人才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