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完善对接上海工作机制作为重要基础;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接轨作为关键切入;把产业和创新接轨作为重要目标……”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接轨”一词频现。
“与沪杭接轨”,早已成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进因子,人人有需求、人人在期盼。其中,医疗卫生接轨沪杭,关注度一直很高。过去五年里,我市主动对接上海优质医疗资源,打破原有的机制壁垒,为沪嘉两地间的深度合作和学术交流搭建平台;积极拓宽人才共育渠道,助力科室合作走向纵深;加强科研资源共享,打造健康产业共同体……在医疗卫生“接轨沪杭”的大道上,迈出了稳健而踏实的步伐。
“梧桐树”栽好了,自能引来“金凤凰”。目光投向未来,医疗卫生如何进一步与沪杭深度接轨,成了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党代表·说
“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努力使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不仅体现在量化的数字指标上,体现在与先进地区的横向比较上,更要体现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作为嘉兴市中医医院的党委书记,党代表俞忠伟对党代会报告中提到的这段话印象深刻。俞忠伟说,该院在“接轨沪杭”工作中,就是将群众的“获得感”摆在首位。无论是该院烧伤科与上海长海医院的签约合作,还是即将开展的与上海曙光医院间的战略合作,都是以无缝对接沪杭优质资源,方便嘉兴市民看病,满足更多市民的就医需求为出发点。
党代表刘学英,是市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对医疗卫生“接轨沪杭”,她也有很深的感触。“我们医院护理部现在施行的精细化管理和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就是在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后开展起来的。”刘学英说,过去,医院选拔护士长,是全院报名然后进行海选,“年轻护士直接晋升到护士长,往往因为缺少管理经验,工作开展起来不顺手。后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护理部主任刘慧珠的建议下,我们开始尝试对年轻骨干护士进行后备干部培养,通过导师在管理、业务和科研方面开展‘一对一’的带教,提升年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意识。选拔方式的变化,也为团队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部门·声音
“与沪杭大医院合作后,许多医院的门急诊量、出院病人和手术台次数都有了明显的增加,技术水平、硬件设备和管理模式,也在合作后得以进一步提升。”在嘉兴市卫计委党委书记李蒙看来,经过几年的积淀和耕耘,全市医疗卫生接轨沪杭的高潮已经兴起。
去年8月,一个好消息让嘉兴百姓对医疗卫生接轨上海带来的“红利”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嘉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签订了“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共建红色教育服务综合实践基地”框架协议,8大联合诊疗中心陆续投入使用,嘉兴百姓享受“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等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的需求将得到切实满足。与第二军医大学合作推进期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也向我市伸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嘉兴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上海、杭州的名医,不用再来回折腾。
据了解,目前,我市的市级医院与华东医院、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等8家上海医院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涉及血管外科、神经病学、生殖医学等9个专科。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市第二医院、嘉兴市妇保院、嘉兴市中医医院积极推进专家门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检查结果互认,为患者看病提供了方便。全市各地政府对配套经费的拨付也更为看重,通过建立健全财政专项投入和动态增长机制,出台接轨沪杭行动计划,促进两地合作联动向更深层次发展。据了解,仅去年一年,就完成与上海医疗合作项目23个,合作办医6家。
翻开《嘉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入推进与沪杭优质医疗资源的对接与合作”被列入“十三五”期间我市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实施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李蒙表示,一方面,要让医疗卫生接轨沪杭的热度持续“加温”,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与沪杭大医院的合作和联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方案,通过政策扶持,做实已有的合作项目。
百姓·期待
张云(嘉兴经开区嘉北街道建明社区干部)
近年来,随着“分级诊疗”机制的给力运行,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已大大提高,“小病不出社区”也渐渐成了居民的习惯。对于未来主要肩负疑难杂症治疗的三甲医院,能够在与沪杭大医院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诊疗水平,同时红利辐射基层医疗机构,相信居民们在寻医问诊方面的信任感、便捷感和幸福感都将逐步提升。
孙莹英(南湖区新兴街道明月社区居民)
我家孩子看眼睛,过去常常要花大力气跑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费时费力,还常常挂不到号。现在好了,逢双月的最后一周周六,该院的名医都会到市中医院眼科门诊坐诊,这都是卫生医疗接轨沪杭带来的福利。未来,希望结合市民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等机遇,在儿童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方面合作开办更多医疗服务机构,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更实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