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既是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升级版”和“组合拳”,更是把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在一个城镇中集中体现的一次“串线成面”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为全面提升小城镇的发展质量、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王江泾镇通过开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致力于整治小城镇综合环境,全面改善城乡环境,不仅刷新了王江泾镇环境面貌的“外在”,也更好地提升了小城市建设的“内涵”。
打造 “五水共治”升级版
日前,秀洲区公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村(社区)镇级以下河道监测点水质考核成绩,民主村竖头港的水质总体被评定为三类水。民主村的村级河长刘金良在看到这份成绩单后,欣慰地表示,“担任河长以来,看到之前被污染的河道现在正慢慢变得清澈,河里的小鱼小虾也多起来了,感觉河道又变回了小时候的模样。”
其实,竖头港的变化在王江泾镇并非特例。2016年以来,王江泾镇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五水共治”工作,通过实施项目,生态修复,精准治污,长效管理,全镇的河道面貌得到新的提升,交接断面水质稳中有进。根据去年全区村(社区)镇级以下河道检测点检测结果显示,王江泾镇66条河道的水质原来以五类或劣五类为主,2016年平均水质达到四类,并逐渐接近三类水,整体河道环境不断提升,生态修复日益显现。
在王江泾镇“四位一体”办公室内的电脑屏幕上,笔者看到了保洁船上行船记录仪实时传回的画面,而另一个电脑屏幕上则实时显示这些保洁船的GPS定位。这便是“秀洲智慧河道”系统,通过结合互联网技术与治水工作,架起一张全天候监管的“治水天网”。
目前,该镇359条河道,共有镇村河长314名,共设立河道公示牌427块,每块公示牌上都印有微信二维码,只要有群众举报,治水办马上就会通知该河河长前去处理。“我们将继续完善公众参与治水机制,着力凝聚全镇力量合力治水护水,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热情。”王江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王江泾镇水质的改善得益于项目化手段推进“五水共治”,通过喷水织机处理站在线监控和提标改造、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生活污水管网建设……通过打响项目攻坚“组合拳”,全方位治理河道。今年,王江泾镇将继续推进治水工程项目建设,通过对水利基础设施、印染集聚区进行改造、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等,解决长期以来影响河道水质的突出问题。
此外,为强化河道治理成效,今年该镇将进一步落实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强化河长责任,强化“四位一体”保洁等,严格控制污染源再次入河。“我们还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河道的休闲景观价值。”该负责人说,努力营造河道干净、村容环境整洁的新面貌,从而全面提升河道和农村环境整体形象,让水清岸绿景美真正重新回归百姓视野。
打造“洁净小镇”升级版
近日,在王江泾镇沈家桥村一木料加工厂内,几名工人正紧张而忙碌地进行着违建拆除工作。在拆除现场,一片片彩钢板被工人们有序地拆下来,围墙内,露出了一大片空旷的地面。“这家工厂属于违章建筑,这次是对该工厂进行整体拆除,涉及到600多平方米的面积,之后我们会对土地进行复垦。”王江泾镇“三改一拆”办主任于显刚说。
为打造“洁净小镇”,使旧貌焕新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王江泾镇强势推进“三改一拆”工作。新年伊始,王江泾镇便组织各部门单位人员迅速投入到拆违攻坚周行动之中,主要针对道路沿线、企业违建、农村存量违建进行拆除。
对于王江泾镇的全体机关干部而言,这周的每一天都在“战斗”。每天早上7点,便早早地来到了拆违现场,一待就是一整天,即使双休日也不例外。“本周的主要任务是要消除影响‘运东新城’项目建设、消除企业严重影响消防安全的违建以及整改沿路沿线脏乱差问题。”王江泾镇“三改一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涉及方方面面,而拆违无疑是其中最难啃的那根“硬骨头”。在拆违前期,执法人员先将通知书发放到每家每户,大部分村(居)民在了解政策后均能积极配合。针对少数配合不积极的村(居)民,王江泾镇的各级机关干部一次次地上门做思想工作,用真诚和耐心打动了他们,最终改变了他们的态度,使拆违工作顺利进行。
笔者从镇“三改一拆”办获悉,此次涉及违建面积约3万平方米。经过一周的攻坚战,截至目前,共拆除违建约2万平方米,不仅使城乡综合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是对“四边三化”工作的积极响应。以王黎线道路沿线整治为例,前期按照“公铁”沿线整治要求对所有问题点位进行排摸,对沿线13处点位的乱堆放、乱搭建、乱设置广告牌等近40个详细点位进行地毯式集中清理整治。截至目前,共清理乱堆放石材60吨、大型板材加工流水线1处、乱搭建的彩钢棚5处等,涉及面积约4000平方米,使该道路沿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拆是手段,改善环境才是目的。通过拆违,王江泾镇将拆违后的地块优先用于保障民生类、基础设施类等重点项目。“今年我们将利用‘三改一拆’加速推动农房改造及农村土地整治,结合农房改造工作,推进老旧村庄改造和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王江泾镇“三改一拆”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元结合的拆后利用方式,不仅改善了城乡面貌,而且提升了民生福祉,发挥出了“三改一拆”的综合效益,提升了小城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