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近日省经信委、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在全省的市、县(市、区)中确定了17个作为2017年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市、县(市、区),其中我市的《智能终端产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方案》被评为A类,仅次于杭州市,名列全省第二,成功入选2017年浙江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市。
去年,浙江省已公布过一批智能制造试点和示范市、县(市、区),我市秀洲区光伏新能源智能制造示范区、桐乡市新能源高端电力装备智能制造应用试点等4个单位列入。
获6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
此次我市申报的方案《智能终端产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方案》,经过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评价以及社会公示,最终获得A类评价。除嘉兴外,获得A类评价的还有杭州市、余杭区和湖州市。另外,7家县(市、区)获得B类评价,6家县(市、区)获得C类评价。
按照评价结果,省里将分档对17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市、县(市、区)给予资金扶持。其中对带动性特别强的A类,每个给予600万元扶持;B类每个给予500万元;C类每个给予200万元。这笔钱来自2017年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由当地政府专项用于推进试点示范建设。
市经信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我市获得的600万元扶持资金,将根据实际情况分配给相关单位,目前单位名单还未确定。
除了加强资金扶持,省里还将积极支持这些试点示范市、县(市、区)申报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和工程服务公司,带动全行业开展智能化改造等。
嘉兴开展试点示范基础扎实
智能制造,指的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走进嘉兴的制造业车间,智能制造的案例比比皆是。在禾欣可乐丽的仓储车间,每一个原材料和货物都有一个条形码,员工只要轻轻一扫,就能知道原材料和货物的详细信息,在4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只看到两名工人,该企业已经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每道工序的自动化;浙江通泰轴承拥有国际最顶尖的平面磨、无心磨等设备,除了包装环节需要人工,其余整个生产流程全部实现自动化,企业生产自动化率达到95%,人均年产值超过同行业企业15万元左右;亿缙机械推出的“机械手指”如人手一般灵活,却赛过人手的精准,可以24小时不停工作……
我市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已经在积极开展智能化试点示范工作。其中,巨石集团“年产36万吨玻璃纤维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获评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秀洲区光伏高新区及佳利电子、科博达、海得新能源3家企业入选省级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名单。
目前,嘉兴企业进行智能制造提升的热情较高,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这与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智能制造密不可分。据了解,近年来我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在扎实推进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着眼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出台了《关于推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嘉兴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6-2018年)》等政策意见,重点推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着力于装备产品智能化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智能化关键瓶颈突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工作。
数据显示,去年1至11月份,全市49家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实现产值61.1亿元,已初步形成了智能化电子元器件、关键部件、仪器仪表、控制系统、机械五金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两化融合”方面,2015年“两化融合”指数达72.5,2016年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为59.57%,机器联网率为34.02%。
将在四大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入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市后,今年我市主要以闻泰通讯、舒福德、加西贝拉、禾欣可乐丽等企业的智能制造项目为重点支撑,主要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家居、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进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升改造。”上述市经信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说,通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把握主攻方向,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实施智能制造,着力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2.0补课、3.0普及、4.0示范”的“并联式”统筹推进。
据了解,我市近期专门编制了《2017年嘉兴市(县、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两大目标:一个是智能制造目标。即:到2018年,我市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值260亿元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73%,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超48%,机器设备联网率超33%;认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35个,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20%,不良品率降低20%。
另一个是技术创新目标。即: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规模以上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7%左右,省级以上技术中心80家左右,亿元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实现全覆盖。
今后,我市将通过打造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等,实现智能制造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