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成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性、非院士和诺奖得主 赵忠贤曾两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等报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昨天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超导专家赵忠贤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
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已有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中,此次获奖的赵忠贤院士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屠呦呦则有三大特别之处——她是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5项大奖。在这5个奖项中,级别最高、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奖金金额每人500万元,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颁奖。
赵忠贤:
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我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探索超导体、开展超导机理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赵忠贤认为,“如果我们的社会,每个人都持之以恒做一件事,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赵忠贤一直在中科院物理所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因对液氮温区超导体研究的贡献,于1987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1989年、2013年,他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摘得代表基础研究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以他为代表的物理所团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的突出贡献,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继他与物理所同事在1989年“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集体一等奖后,又一项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成果。而此前,该奖项已连续空缺3年。
“深耕”高温超导领域四十载
1976年,赵忠贤就开始了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探索。1977年,他撰写了题为“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文章,其中一些观点他坚持至今。
1986年,科学家贝德诺兹与缪勒对铜氧化物超导电性的发现引起了赵忠贤的注意。他凭借多年的超导积累,成为世界上最早意识到这项工作重要性的少数科学家之一。1987年2月,赵忠贤等人发现液氮温区的钇钡铜氧新型超导体,大大加速了全球高温超导的研究进程,并荣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集体一等奖。
然而热潮之后,铜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研究却在全球大面积遇冷。因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属于陶瓷性材料,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大规模应用路阻且长,而且其中蕴含丰富物理内涵的高温超导机理也需进一步解决。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温超导在研究资助和文章发表方面都受阻,不少研究人员纷纷转向其他领域。但赵忠贤等人坚信“科学研究是为了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顶着“没有好文章”的压力,继续在具有特殊磁或电荷有序的层状结构体系中探索可能存在的高温超导体。最终,在铁基超导方面又抓住了机会,为第二类高温超导家族的发现作出了贡献。
也正是因为数十年的积累和坚持,所以铁基超导取得的研究突破绝非偶然,不仅培养了材料和理论人才,还在实验技术和分析上取得重大进步。“铁基超导家族的发现只是一个开始,是对人们思想解放的一次鼓励。如果有一天,超导又有新的突破,我相信一定有中国人的身影。”赵忠贤这样表示。
屠呦呦:
诺奖得主去年未获最高科技奖
2015年,85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但去年,屠呦呦却没有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表示:“屠呦呦先生发现的青蒿素为保护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她获得诺奖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但最高科技奖的评选有自己的法定程序——如果没有人推荐她,我们也没有办法。”
原来,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制不同,国家最高科技奖采取的是推荐制,有推荐资格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和科学技术专家。
她常在自己的身上试药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著名的药学家,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我国一项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那个科研团队包括了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的科研人员,这其中就有来自我省宁波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但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为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屠呦呦总是在自己身上试药。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
《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