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类劣五类水占比78.6%改善为三类四类水占比93.3%
昨天,收到2016年第四季度村(社区)镇级以下河道监测点水质考核成绩,刘金良松了一口气,他担任村级河长的民主村竖头港水质总体为三类水,部分指标达到二类水标准。抛开数据这些硬性指标,在河边生活了38年的刘金良感觉到,河港越来越像他小时候的样子了。走近河边,视线中小鱼小虾增多了,岩石上又有了消失多年的螺蛳,河床上水草长得更旺盛了。
竖头港的变化,在秀洲区并不是特例。区治水办提供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全区村(社区)镇级以下河道监测点水质考核中,240条河道平均水质达到三类水,全区6个出境断面和9个市控断面中三类四类水占比93.3%。
凭借整体水质的提升,2016年,秀洲区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迎来历史最好成绩:优秀。这是自从浙江省实施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以来,秀洲区首次获得年度考核优秀。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实现优秀的历史性转变,是绿色生态战略在秀洲的生动实践,也是‘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的深化,必须持续巩固、不断提升。”区委书记吴炳芳表示。
项目化治水
不让污泥浊水带进全面小康
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从2012年的不合格,到2013年至2015年的合格,再到2016年首获优秀,背后凝结的是秀洲区软硬并举的创新举措及综合施策。
乘船沿秀洲区油车港镇红旗塘驶过,只见清流贯穿6个乡村,碧波荡漾,生态护岸垂柳依依,令人耳目一新。昔日又脏又臭的河道实现“大变脸”,再现了当年的碧水清流,让周边百姓切实感受到水清景美的幸福生活。
水质的改善得益于秀洲区采用项目化手段推进“五水共治”。水里问题岸上治,岸上问题不除,污染源头不断。为此,秀洲区向各类污染源“开刀”。
肖家湾港是王江泾镇的一条河道,之前周边直排的喷水织机废水让其变白变臭。近年来,王江泾镇加快喷水织机行业“控新治旧”步伐,全面强化源头管理,积极推动减量工作,淘汰无条件纳管的喷水织机。建设喷水织机废水集中处理站、铺设管网实现截污纳管……通过项目“组合拳”,肖家湾港这条曾经被喷水织机包围下的“牛奶河”旧貌换新颜,垃圾消失了,污染源消除了,污水入管网了,水清岸绿景美正重新回归百姓视野。
小城镇的生活污水,是秀洲区区域内影响水质的重要污染源之一。2016年初,该区按照“储备一批、设计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根据项目迫切程度和实际建设条件,开展了12个小集镇污水管网建设。
以桃园集镇和栖真集镇的管网为例,前者建设污水管道7.5公里及地埋式泵站1座,使整个桃园集镇城乡一体新社区和周边保留传统自然村落的生活污水一并接入工业污水处理站。后者可收集栖真集镇污水,送至市联合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有效解决镇区部分区域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切实改善河道水环境。
去年底,随着这两个工程的陆续完工,全区12个小集镇中已有9个集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目标,实现了小集镇污水管网全覆盖。
污水进入管网后,使其顺利外排,是杜绝再次污染的关键。2016年7月27日,在历经两个月的施工后,洪合污水外排与秀洲污水外排贯通工程顺利连接并切换。此工程完成后将洪合外排污水由原来排向中环南路切换至秀洲外排复线最终排向长水路,缓解了中环南路嘉职院边马路污水井冒污水的老大难问题。
去年1月底,随着嘉杭路至长水路的污水管网连接线贯通,秀洲新区2号泵站的污水可以直接排放至长水路污水管网,前期秀洲新区污水管网排污不畅问题大幅缓解,秀洲新区2号泵站的日运行时间由原先的12小时提升至24小时,泵站排污能力大幅提升。
2016年,秀洲区还实现了生猪散养户“清零”目标,新建城镇生活污水管网55公里,完成71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超额完成市定130万方清淤任务。
全天候监管
不让治水成效毁于懈怠
昨天上午,秀洲区新塍镇村级河长陈燕秋巡查横塘港时,发现河面上有很多水草,她拿出手机登录“秀洲智慧河道”APP,立即将发现的情况拍照上传。同时,反馈到片区保洁工作微信群。很快,保洁单位在群里回应,将安排保洁人员前去清理。
而在王江泾镇“四位一体”办公室的工作电脑上,显示着保洁船上安装的行船记录仪实时传回的画面,而另一个电脑屏幕上则实时显示这些保洁船的GPS定位。
将互联网技术与治水工作结合,全市首创并率先推广“智慧河道”系统,创新举措让秀洲架起一张全天候监管的“治水天网”,还让治水成效得以最大限度的巩固。
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技术手段巩固治水成效,是秀洲区启动“五水共治”后一直想要破解的难题。区治水办主任曹志斌说,全域河长制是基础版,“互联网+治水”是升级版。
“让每条河道拥有河长,实现守水有责”,秀洲区2012年开始实行河长制管理制度。目前,秀洲各级河长达到1369名,其中区级河长26名,镇(街道)级河长729名,村级河长614名,秀洲区已实现全域河道河长制全覆盖。
为更好地发挥河长作用,秀洲又引进“互联网+”,形成了政府与公众合力治水、线上与线下互动治水的局面。据悉,“秀洲智慧河道”APP在方便各级河长实时查看河道保洁情况的同时,也给他们念起了“紧箍咒”。每次河长现场巡查时,平台都会留下当时的GPS地理数据,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河长巡查不到位的问题。
提升治水成效,技术只是手段,落实到位的体制机制才是保障。以往因为没有图像等证据,随着河水的流动,河面垃圾找不到源头。如今有图有真相,方便追溯责任主体,提高了各级治水的积极性。新技术让秀洲区各级河长责任更加清晰、力量得到整合,河长制真正落了地,发挥了实效。
新技术还使三级河长无缝衔接,整合了力量。以往三级河长去现场巡视都是分头行动,缺少经常交流。如今,同一平台可以相互查看巡河报告,区、镇两级河长的监管有效促进了村级河长的工作效率。借助区、镇两级河长的协调能力,河道治水难题也更容易解决。在区级河长的协调下,油车港、王江泾等镇与周边地区厘清了治水责任,消除了治水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