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我市计划三年构筑城乡美丽格局
2016年12月2日 09:01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孔 越

  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房乱建、线乱拉的“集镇病”;垃圾乱扔、污水乱排、杂物乱摆、衣服乱晒、广告乱贴的“农村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城市病”……小城镇具有的这些“病”,你是不是深有体会?

  为了补齐小城镇发展短板,加快推进“两美”浙江建设,近日,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使小城镇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那么,在全省争当“标尖”的嘉兴,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上做了什么?接下来又将如何为全省小城镇发展提供“嘉兴样板”?

  在全省率先启动镇村环境整治

  早在2012年,桐乡市乌镇镇就以“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为战略目标,全方位开展综合环境整治工作,迄今已实施两轮“两区两化”三年行动计划,使乌镇的环境面貌得到全方位、全空间的提升。如今走进乌镇镇区,平坦开阔的柏油路两旁,景观绿化郁郁葱葱;粉墙黛瓦、檐口、马头墙、木格窗……路边的楼房经过立面改造,几乎与景区实现了无缝对接;抬头望向天空,杂乱穿梭的电线早已不见了踪影……

  2016年4月28日,省委书记夏宝龙要求,嘉善县干窑镇要努力建设成为全面小康标杆镇。为此,4月29日干窑镇就正式启动了“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如今,该镇道路沿线许多违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已硬化的路肩和新建的绿化带;道路宽敞、车位整齐、绿树成荫……这些,都是此次百日攻坚交出的成绩单。

  乌镇和干窑都是嘉兴镇村建设的典型。今年初的全市三级干部大会提出,要把提升镇村建设水平作为建设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的关键节点来抓。因为镇村绝不是产业“低小散”、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是嘉兴水乡绿城田园风光、越韵吴风人文底蕴的重要展示地和传承地。

  2016年5月24日,市政府印发了《嘉兴市镇村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我市镇村建设中存在的产业“低小散”、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近日,我市又出台了《嘉兴市贯彻落实<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意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全面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加快推进小城镇环境改善、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全面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具有江南特点、嘉兴特色、人文魅力的新型现代化镇村,为打造江南水乡典范、加快建设“两美”嘉兴和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根据《意见》,从2016年下半年起,我市以镇政府(包括独立于城区的街道办事处)驻地建成区为主要对象,兼顾驻地行政村(居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和仍具备集镇功能的原乡镇政府驻地,重点实施以“六大专项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小城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镇容镇貌大为改观、乡风民风更加文明、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居全省前列。

  这“六大专项行动”包括“规划设计引领专项行动”、“卫生乡镇创建专项行动”、“‘道乱占’治理专项行动”、“‘车乱开’治理专项行动”、“‘线乱拉’治理专项行动”、“‘低小散’块状行业治理专项行动”。

  《意见》指出,要以国内一流、全省先进为目标,科学编制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统筹协调“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等工作,还要结合地方实际,立足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历史人文,坚持在特色上做文章,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运行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创新等手段,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出实效。

  目前,我市已成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还成立了6个专项行动工作组,中国农业银行嘉兴市分行专门推出了支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贷款政策。我市还成立了嘉兴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规划设计服务团,服务团由30家规划设计单位和60名规划设计专家组成,他们将做好整治过程中的技术咨询服务,提高科学规划水平……

  据悉,到2016年底,我市将完成15个示范镇的“五个一”整治项目,分级、分类确立示范样板;到2017年12月,我市小城镇省级考核达标比例将达到30%以上,25个重点镇(街道)基本完成整治任务;到2018年12月,我市将实现小城镇省级卫生乡镇创建“满堂红”,小城镇省级考核达标比例达到70%以上;到2019年12月,各类整治项目将全部完成,全市所有小城镇全部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标签:环境整治 责任编辑: 周奇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