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嘉兴企业海外并购风潮再起
2016年11月2日 09:20 来源: 嘉兴日报 记 者 郑小梅   通讯员 徐 敬 沈 洪   

  在即将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嘉兴市舒福德电动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舒福德”)的新款智能床将高调亮相。这款电动床能与人体智能交互,实现对人体健康监测的同时对异常情况即时干预。作为全球最大电动床生产商,舒福德预计今年可生产50万张电动床,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同比翻番。公司董事长唐国海相信,未来几年公司将保持高速增长。

  如果没有两年前对美国两家公司的兼并,舒福德或许仍然只是世界电动床产业的“幕后英雄”。并购让舒福德走到前台,走向世界。其“索菲利尔”品牌逐步确立全球影响力。舒福德已经成为“嘉兴制造”境外并购典范。

  合作多年的美国公司被并购

  舒福德成立于2005年,与美国Ergomotion Inc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唐国海介绍说,双方既定的合作模式是由美方设计、中方开发产品、再卖到美国,这样的合作进行了8年。2013年,在美资“回归本土”风潮中,美方决定中断与舒福德的合作,在美国本土开设制造工厂,以此进行产业链整合并试图扩大利润。因为生产技术跟不上,2014年美国工厂刚建成,在同年5月即出现严重亏损,引发整个公司资金链断裂。

  “同为外向型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想做长、做全产业链,美方也是这么想的。对我们来说,纯制造的利润空间正在被压缩。没有研发和销售就没有发言权,而美方擅长的研发、销售和服务也正是我们想要的。”唐国海说。经过93天的艰苦谈判,舒福德力克险阻,成功兼并Ergomotion Inc公司。二者在经营理念上达成共识,实现顺利交接和整合。目前,舒福德的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到45%。

  以美国为出发点,舒福德正在推进全球化布局,相继在欧洲设立销售公司,在北非设立生产基地。2014年9月,舒福德还全资收购了位于加利福尼亚的South bay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SBI),SBI是典型的电商销售模式。收购SBI不仅有利于市场拓展,从战略目标而言更是为进军国内电商打基础。近两年来,舒福德全国的门店扩大到200家,未来将成为线下体验的强大方阵。舒福德已经吹响进军国内市场号角。唐国海说:“明年我们预计生产销售100万张电动床,到2018年实现年产150万至180万张,进而涉足数字健康产业。我们还计划在国内建立全国产业研究中心。未来,舒福德希望成为全球电动床的技术工厂。”

  第二波跨境并购风潮再起

  舒福德借海外并购成功实现从“生产者”到“产销一体”转型。而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并购印尼矿产企业则成为“嘉兴制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实现新发展的标尖。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部副总经理尹航介绍说,公司跨境并购了印尼FBLN公司70%的股权,在印尼实施红土镍矿开发和利用。“目前集团在印尼的累计投入达到1.5亿美元,为公司特钢产品生产提供了资源性保障。”

  嘉兴企业最早通过海外并购“走出去”发生在2009年。当时,嘉兴港区的浙江华辰能源有限公司出资90万美元并购成立亚洲能源控股(新加坡)有限公司。市商务局外经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嘉兴企业跨境并购迄今呈现出两波明显风潮。第一波出现在2009年到2011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企业急于寻找新买家。国内有积累的企业积极‘走出去’收购海外资产,属于外因驱动。第二波则是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主要原因是国内产业升级倒逼企业转型求发展,实现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的攀升。这是属于内因拉动的‘走出去’”。

  数据显示,从2009年第一笔跨境并购实施以来至今年9月,我市有27家企业通过跨境并购在境外设立39家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达2.5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额的9%。跨境并购已成为我市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嘉兴企业海外并购的主体和路径也开始呈现多样化。今年初以来,嘉兴共有6家企业实施了跨境并购,其中有4家是合伙企业。第一波跨境并购高潮是传统行业上下游并购,以实业投资为主。第二波并购高潮则以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为主,在并购领域和方式上都有新拓展。

  为了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进行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我市将于11月8日在富悦大酒店举办“2016跨境并购(嘉兴)对接交流会”。作为今年“嘉洽会”主题活动之一,届时海外项目方和来自投资咨询、金融、证券业的行家们将和我市企业一起交流、分享,敬请期待。

标签: 责任编辑: 林越琪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