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级“河长”的治水智慧
2016年10月21日 09:08 来源: 南湖晚报 晚报记者 朱 政 通讯员 冯海军 徐 渊

  昨天一早,还没到上班时间,习惯早起的庄建平和往常一样,吃完早饭后先去村里的马皇经港巡查一下,看一看河面有没有漂浮物,查一查附近的企业有没有偷排污水,盯一盯河岸护坝、绿化的工程进度。3年来,这样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

  今年54岁的庄建平是海宁市斜桥镇仲乐村党总支书记,从2013年底开始,庄建平又多了一个身份——马皇经港的“河长”。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仲乐村人,前些年,家乡的水质每况愈下,庄建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从“河长制”全面覆盖,庄建平感到欣喜,因为他在工作中发现,在这种市、县、镇、村四级覆盖的治水新机制的保障下,作为一名基层“河长”,他的治水工作更加游刃有余了。

  改革·故事

  改革·印记

  “化缘”企业

  创新设立“五水共治”基金会

  “一河一策”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水

  3年来,治水已经成为村里的中心工作。每周一次的村班子例会上,庄建平听取村里的各项治水工作进展,每周总有几天巡查河道,倾听河水的“心跳声”。

  “巡河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只要是村里可以解决的,我就立刻协调村里的各个相关人员进行解决,一些与其他村,甚至其他县(市、区)交界的流域,在过去是很棘手的,自从‘河长制’实施以来,即使遇到交界问题,也能得到迅速解决!”庄建平说。

  2014年4月,庄建平还创新设立了村级“五水共治”基金会,是海宁市首个村级“五水共治”基金会。为了发动企业代表捐款,庄建平去村里的各家企业登门拜访,首批捐款活动就募得资金7.8万元,这笔资金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村里的治水工作。

  目前,仲乐村全村范围内的“三河”尽数消灭,河道水质明显改善。马皇经港也从2013年的“黑臭河”变身为如今的“景观河”,水质类别从劣五类提高到四类。

  “我家附近的河道的护岸去年已经做好了,今年又要新增绿化,环境一天比一天好!”看到家乡的变化,仲乐村合兴组的村民小组长、河道“段长”周金林欣慰地说。

  “谢大叔啊,为了让家乡的水重返清澈,就拆了猪棚吧!总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害了我们的下一代吧!”2013年,是庄建平担任马皇经港“河长”的第一年。为了做好村里一位谢大叔家200多头猪棚的拆除工作,庄建平多次登门拜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二年开春,谢大叔终于主动拆除了猪棚,并在村里的帮助下实现了就业。

  庄建平从小在仲乐村长大,“在我小时候,村里的水都是很清澈的,大家喜欢在河里游泳、抓鱼、摸螺蛳。从上世纪末开始,水质每况愈下,自从担任了村支书,我就一直希望好好把家乡的水质改善一下!”庄建平说。

  2013年底,庄建平正式担任马皇经港“河长”。马皇经港全长2000米,是村里的一条主干河道。按照上级要求,治水,要根据当地实际,“一河一策”制订方案。那么,仲乐村的河水该怎么治?这个没有谁比土生土长的庄建平更清楚。庄建平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榨菜腌制池以及家家户户的养殖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

  斜桥镇是全国知名的“榨菜之乡”,全村共有30多家榨菜企业,大部分已经入园纳管排放,还有不少腌制榨菜的散户,在空地上挖了野外榨菜腌制池,这些榨菜腌制池长年累月渗漏大量亚硝酸盐,直排河道。2015年,庄建平发起野外榨菜腌制池整治行动,对全村30多个野外榨菜腌制池全部填埋,这个长期以来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根治。

  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村里的主要畜禽养殖是猪和鸡鸭,庄建平与村班子共同研究制定了作战图,在作战图上标明所有“拆除目标”,通过短短两个月的努力,全面拆除了猪棚和鸡鸭棚。而在生活污水方面,经过两年的改造,村里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完成一半以上,有的直接纳管排放,有的联户建生态处理池。

  “庄书记,我家门口的小浜里,漂浮了一条死狗,快来看看吧!”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仲乐村合兴组的村民小组长、河道“段长”周金林打来电话。庄建平立刻赶到现场,查明情况后,联系保洁员前来打捞清理。

  “庄书记,有村民自建房屋的时候,把垃圾堆在河道旁,我提醒了一下,可是村民不听劝,你来劝劝吧!”不到一个小时,庄建平又接到村民小组长、河道“段长”周建欣的电话,庄建平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周建欣所说的河道旁,苦口婆心地劝说村民。

  “河长”公示牌树立在马皇经港旁的显眼位置,“河长”庄建平的联系电话赫然印在公示牌上,24小时受理举报。在刚担任“河长”的第一年,像这样的举报电话,庄建平每天要接到好几个,有时候有10多个,庄建平无论刮风下雨,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解决。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为了让家乡的水质重回清澈,庄建平带领全村上下总动员。仲乐村辖区内共有河道18公里,包括庄建平在内,共有6名“河长”。不过,庄建平觉得,仅靠6名“河长”,河道治理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长效管理。为此,他于2014年4月在全市率先发起了“段长制”,把全村河道划分为57个河段,由流经自然村的小组长、人大代表等担任“段长”,“段长”主要负责河道巡查、河岸绿化养护等工作,每月至少接受一次考核和不定期现场抽查。

  “这样,我们村里的治水责任人从6名‘河长’扩大到了6名‘河长’加57名‘段长’,形成了人人治水的良好氛围。”庄建平感叹道。

  首创“段长制”

  “热线电话”24小时开机

  嘉兴的四年治水之路,历经艰辛,也满怀干劲。

  在“河长制”基础上广泛发动全民治水的新型“五水共治”体制机制,对百姓来说,最大的感受是,对于治水工作,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从“你让我治”到“我也要治”,形成了治水工作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

  渐渐地,百姓欣喜地感受到,家乡的河水重新焕发了光彩。往日的“黑臭河”,转身成为景观河;往日的生猪养殖户,转身成时尚的“花农”;往日的喷水织机“钉子户”,转身成治水宣传员……水环境好了,百姓的幸福指数自然也攀升了。

  早在2012年,时任浙江省环保厅厅长徐震表示,嘉兴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水环境治理为突破口,三级“河长制”是一种体制创新,对于全省也有借鉴作用。

  2014年,浙江省全面推广“河长制”治水。近年来,我市“五水共治”的体制机制探索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2015年,先后有多位省级领导对我市基层治水作出批示,其中浙江省副省长熊建平对《海盐县加强基层基础,构建治水立体网络》一文作出批示:“海盐县的经验值得借鉴,尤其是解决了群众参与治水、监督治水,从而形成了共同治水的良好氛围。”

  嘉兴市的“河长制”在全省走在前列。为完善水环境综合治理体制,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嘉兴市在2012年9月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河长制”工作机制,全市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干部分别担任四级河道的“河长”,负责“责任河道”的污染治理工作。到2013年,“河长制”在嘉兴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河长”领衔治水机制。目前全市拥有各级“河长”9855人,其中市级“河长”18人、县级(市、区)“河长”239人、镇级(街道)级“河长”2657人、村级(社区)级“河长”6941人。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五水共治”办常务副主任施震东表示,“河长”领衔治水,取得了预期效果。4年来,我市水环境质量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水质由以五类和劣五类为主向以三类和四类为主转变;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结果由不合格向连续优秀转变。全市73个市控以上断面中,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012年的80.6%下降到2015年的22.4%,今年1月至9月更是下降到了9.6%,四类以上水质比例已经达到了90.4%。

标签: 责任编辑: 林越琪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