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我市"四边三化"工作在全省综合评定中排名靠前
2016年9月22日 09:06 来源: 南湖晚报 见习记者 周佩佳

  记者从嘉兴市“三改一拆”行动领导小组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四边三化”行动工作情况已经出炉,嘉兴在全省综合评定中排名靠前。“四边三化”是指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与“三改一拆”一起协同推进。改造之后的景象到底有多美?9月20日,记者跟随市“三改一拆”办的工作人员来到平湖市独山港镇和新仓镇实地参观。

  成了展示形象的金名片

  沿着平湖市独山港镇翁金线从西向东开,原本随处可见的蓝色彩钢棚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有序的绿化和沿线居民统一建起来的围栏。“附近的居民多数是渔民,把一些捕鱼用的器具堆放在彩钢棚里,还有居民圈地种蔬菜,非常凌乱。”海塘村党委委员孙广宇指着现在整洁统一的围栏表示,“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给他们辟了一块专门放渔具的地方,统一给居民家里做了围栏和沿路的绿化。”

  不仅如此,发生大变化的还有海鲜街。“从外地开车来这里吃海鲜的客人很多。”海鲜街的名气很响,但环境差、杂草多等问题也引来不少投诉。在独山港镇“三改一拆”办的努力下,统一制作了店牌店招,改变了通信线路走向,路面整洁,路灯亮化,现在的海鲜街可谓焕然一新。“整治后,20多家海鲜店的生意明显好转,这里也成了我们独山港镇对外展示形象和接待客商的一张金名片。”独山港镇“三改一拆”办主任沈峰说。

  海鲜街往东大约500米,记者看到了一处正在施工的广场。沈峰指指脚下的地说:“这里原本是一个单位,拆迁后一直废弃着,现在打造成了我们镇最大的多功能文化广场,有2500平方米,居民可以在这里跳舞,演出也可以在这里举行。”

  以专项整治为抓手 完成率位列全省前列

  N周佩佳摄

  来到新仓镇后,“风情三叉河”是必到的“景点”。这里明明是一个村部,为何说是“景点”呢?因为记者在这里看到的景象堪称一幅美丽画卷:墙面刷白之后彩绘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图画,路口竖立着木质指示牌,民居庭院整洁看不到一点垃圾,还有供居民休闲的凉亭或坐凳……

  而在今年6月以前,这里到处都是违章搭建的猪棚、车棚,路边有种植的蔬菜,道路也坑坑洼洼。三叉村1组的马雪华正带着孙女在庭院里玩耍,“托政策的福,现在环境变得这么好。”马雪华家前后曾经都有猪棚,现在已经拆掉了,“以前想拖些大件到家里都进不来,现在屋前的地腾出来了,也方便我们进出。”

  现在改造之后,马雪华家前面的空地平整后还浇筑了两条水泥路,“20年前造的房子,原本已经很旧了,现在一改造又好像变新的了。”马雪华笑着带记者参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改造后房子好像变新的

  进行时

  ◎

  “三改一拆”

  市“三改一拆”办公室

  南湖晚报

  合办

  记者从市“三改一拆”办了解到,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布置,截至8月底,我市已完成省下达的“三改”面积1000万平方米的任务,实际完成“三改”面积2028.6万平方米,拆除各类违法建筑933.04平方米,全市完成环境整治点34292个,完成率为207.9%,位居全省前列。

  市“三改一拆”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深入“三改一拆”与“四边三化”协同推进,以各项专项整治为抓手推进环境整治,一是通过拆、改、控、堵、用、督等手段,大力推进蓝色屋面整治行动,全市共完成蓝色屋面整治面积1147.47万平方米,任务完成率达96.3%,劝告15家蓝色彩钢生产企业进行停止生产,全市范围内高速公路、高铁两侧大面积的蓝色屋面已基本整治完毕,海宁萧山机场起降航线范围的蓝色屋面基本整治到位,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在全市各地开展以“优美庭院、优美村庄、优美厂区”专题创建活动为载体的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有84个村成为精品村,553户成为优美庭院,1253家厂区成为美丽厂区。

  三是深入实施“路段长”制,着力提升“两高”(沪杭高速、沪杭高铁)沿线环境整治水平,全市打造2条省级精品示范路、14条市级精品示范路,全面完成市区8个主要出入口环境整治工作,由高速公路、省道环境整治向县道、镇道延伸,从两路两侧环境整治向全市域推进。

  “全省‘四边三化’行动工作情况通报中,嘉兴结合实际情况推进蓝色屋面专项整治的工作得到认可。”市“三改一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屋面的光伏改造,将‘光伏’产业与‘蓝色屋面’整治有机结合,在完成整治工作的同时也推进了有关产业的发展。”

标签: 责任编辑: 林越琪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