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淙淙细流,鱼翔浅底,流域水质大为改善,优美的滨水空间和水岸小品,正逐渐将人水和谐的理念化为现实……记者近日从海宁市水利部门获悉,该市水利系统首个EPC项目——市区片水系综合治理项目,自今年4月底开始建设以来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完成施工合同投资的20%以上,亮点开始不断凸显。
作为浙江省“五水共治”的重要项目,2016年度长山河海宁市区片水系综合治理项目,首次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开展工程建设。EPC总承包模式即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并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其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进行负责,具有缩短建设周期、减少设计变更等优点,使工程的建设更加流畅自然。据介绍,该项目主要由长山河、念亩桥港、薛家港等16条河道组成的整治工程,总长26.48公里,主要包括河道疏浚、绿化种植、景观照明、护岸整治及完善配套设施,工程概算总投资1.3亿元。
“我们的目标是紧扣生态水利建设这条主路线,把项目建设成为优质示范工程,以践行人水共处、人水和谐的生态理念。”海宁市水利部门相关人员表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调活平原水网水系、净化河网水质使之清澈见底,在此基础上,将人文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建设愿景。
为此,工程施工建设上,海宁市水利局按照源流活水的要求,调活淙淙细流的平原河网水系,以长山河、鹃湖为清水廊道,引水入圩以沟通和梳理水网。预计年内通过调活4条水体,实现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流域水质。
为了实现“鱼翔浅底”诗意水景,海宁市水利建设部门在75个雨水排放口设置生物拦截槽,对水质进行一定的净化,同时在宽10米(局部为15米)的滨水景观带中,借鉴LID技术中的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来降低径流速度,初步净化雨水;在4个断头浜、凹岸以及水体流速较缓慢的位置设置水下森林,并在小陈桥港区域结合超磁水体净化技术,从源头控制、面源截污等方面保证,确保流域水质。
为了打造人水和谐的活力滨水空间,该项目建设者合理利用现有生态景观资源,依托自然河流景观,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丰富多样的滨水空间和滨水活动,加以绿道的贯穿,从而提升了区域板块的活力。与此同时,通过雕塑等城市家具及廊桥、埠头等的设计和改造,结合两岸特有的建筑风格,挖掘博大的城市文化底蕴,传承和展示出独特的潮乡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