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秀洲区王江泾镇华联村村民周阿男感觉家里的蚊虫明显少了。“连电蚊香都没用到。”周阿男说,这一变化得益于家里的污水口都接了管,原来滋生蚊虫的积水都没了。
周阿男家的后墙上有两根白色的管道。“这两根分别连着厨房和厕所,地下就是污水管道。”周阿男告诉记者。
过去,量大面广的农村生活污水,不仅给农户造成了直接污染,其积少成多、随意排放也成了污染秀洲河道的顽疾。对此,秀洲区借助多规合一,通过规划引领、模式创新、多重监管,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在秀洲,像周阿男这样受益于农村污水治理的农户正日益增多。
8月10日,在王江泾镇荷花村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将PE实壁管埋入地下。“材料是统一招标的,工程是由浙江爱迪曼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标后进场施工的,按合同,未来10年的运营维护都将由这家施工单位承揽,这样确保了工程质量。”王江泾镇村庄整治办负责人徐胜强说。
记者从秀洲区农经局获悉,2014年以来,秀洲区共开工建设39738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其中20891户已建成使用,预计到今年底,将完成4.1万户农户。
多规合一 借道“超车”
周阿男所在的华联村位于秀洲区的西北角,位置较偏僻。在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开始之初,碰到了不少困难。生活污水管网走向该怎么排?收集而来的生活污水又该排到哪?
在徐胜强犯难时,一张该镇喷水织机污水管网带来了启发:“华联村距离南汇污水处理站不远,而且该村周边就铺好的喷水织机管网,何不借道把农村生活污水接入喷水织机处理站?”
如今,覆盖28个村的喷水织机管网以及集镇生活污水管网等现有资源,都成了该镇农村生活污水的借力对象。在王江泾镇建成使用的5197户农户中,已有90%的农村生活污水通过喷水织机管网接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就近消纳。
借力现有资源是秀洲区“多规合一”思路的体现。按照《秀洲区村庄布点规划》、全区工业和城镇污水管网规划,秀洲区坚持纳管优先和农村生活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合一的原则,对村庄规划点做到应纳尽纳,避免重复建设。
多规合一也带来了治理模式的多样。“在治理模式上,优先设计入管网和集中式,最后才是高标准分散式。”秀洲区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利用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和喷水织机污水处理站提标改造,秀洲区农村生活污水纳管率由原来的41%提高到现在的60%。
模式创新“建管一体”
仲家港是廊下村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浙江爱迪曼环保科技公司的工程师俞斌权隔三岔五来到这里。“这几天正在沿河铺设农村生活污水的主管,下一步就是入户接管了。”俞斌权介绍,该村梅新片区共有100多户,现在都已开工建设。
针对政府资金投入大、工程质量监管难度高、工程后期运维困难多等问题,去年,秀洲区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用BOT招标,成为浙江省首个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建管一体化”县(市、区)。
据了解,浙江爱迪曼环保科技公司将负责从农户接户工程、化粪池建设、厨房隔油池建设、管道收集建设、处理终端设备建设、后期运行维护的整体打包建设。“因为要负责10年的运维,所以各个环节的工程质量一点也不敢马虎。”从最北端的双塔村到最南端的沈家桥,负责王江泾片的俞斌权天天往来其中。
“BOT模式把管网建设养护和终端运维管理统一由一家主体负责,避免了建设方和运维方之间的推诿、扯皮。”徐胜强表示,运维是整个治污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该模式实现了建管一体,为治污系统高效运行打下了基础。
全程监管严把质量
自从范滩村479户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成使用以来,检查隔油池、化粪池成为该村党支部书记阮土良的一项日常工作。“村里组织了村干部和‘三老监督员’,负责对已建设施和在建设施进行监督。”阮土良说,这些设施给农户生活带来了好处,就要让它一直发挥作用。
为严把质量关,秀洲区各镇建立了专业监理单位、镇村质量监管队伍、民间监管队伍三级监管机制,还通过聘请第三方技术人员、当地专业人员进行全程监督,做到质量并举、以质为先。
对设计单位、主要管材、终端进行统一招投标,对化粪池进行统一标准改造;对管材实行申领制,区级统一负责管材的采购和配送;对终端的设施、施工和运维同步考虑,实行打包统一管理(采用BOT形式经营);项目建设完工后,统一委托秀源集团对管网进行检测,委托第三方进行水质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组织竣工验收……设计关、建设关、质量关,秀洲区层层设卡,严把质量,让农户用得省心、用得放心。
“大半年用下来,没出过什么问题。化粪池不臭了,污水也看不见了,真是个好工程。”范滩村东禅寺37号村民罗树明称赞道。
据了解,数字化平台也将助力秀洲区农村生活污水的全程监管。下一步,秀洲区所有的处理终端将全部安装流量计、摄像头等监控设施,建立污水收集处理自动报信系统,将水量、电量、风机、水泵等运行情况发送至相关管理人员,做到全天候监控管网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