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古街韵长
2016年8月5日 09:45 来源:嘉兴日报 欧福泰

  ※历史吧

  在王店镇中心,梅溪河蜿蜒流淌,似给这座千年古镇挂上了福佑安康的彩练。后晋天福二年(937),朝臣王逵居住在此,因喜爱梅花,广植梅树。花开时节,全镇皆能闻到梅花香气。《嘉禾志》载:“植梅百亩,聚货交易,始称王店。”后来,许多达官贵人及商贾巨富便认准这个距离嘉兴县城南面三十六里的王店是个风水宝地,纷纷来此定居经商,“后簪缨相继,日渐殷庶,遂成巨镇”。

  大凡古镇都会有几条出名的古街。梅溪河北岸,有一条十分古朴的四喜街,八百八十米长,但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朝的时候,这条街不叫“街”,而是称作“坊”。达官贵人在四喜街附近纷纷买下土地,沿梅溪河岸筑成各有特色的建筑。明万历年间,官衙将街路一段段筑成了一条石路。自清代开始,官衙又将梅溪河北岸街上的青龙、三元、太平、大井等四个坊,合并成一个坊,并以“福禄寿禧”取代了原先的坊名,合称为“四喜坊”。

  当时,此地建筑很有特色。店坊居民沿河而居,商铺林立,房屋建筑伸出的水廊,夏日可遮阳,雨天可避雨。行人游客若要休息,可在水廊的长凳上坐歇,伴着河面上的清风,十分惬意。著名诗人姚驾鳌曾在《梅花溪棹歌》中对此类水廊多有赞誉:“一苇长廊旁水涯,雨余不湿踏青鞋。”四喜坊沿梅溪建造的店铺、住房多数建有水阁,半间屋建在街边,半间屋建在河上。如此,屋下可以建个独家的河埠,洗洗涮涮,吃水用水,都很方便。街上还有许多过街骑楼,水乡特色一览无余。我想,这大约也是当时条件下的节约用地之良方吧。

  四喜坊的名字沿用时间较长,一直到解放后,才逐步改“坊”为“街”。1967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取“反对美帝国主义”之意,四喜坊也曾改称“反帝街”。1981年,正式命名为四喜街。

  四喜街的繁华是沾了王店交通发达的光。清朝时期,水路交通的航船从王店直通嘉兴、硖石、海盐、乍浦、沈荡、余新等地,而清后期的小火轮则直通上海,夜航船直通苏州。褚凤翔有诗云:“平江路路夜航开,满载苏州带货来。”海盐、乍浦的鱼鲜船和平湖的布船,定期往返王店。一些贩卖农副产品的船,停靠板桥出售。其他贩桑叶、贩米的专业航船,来王店的就更多了。

  南来北往的客商给四喜街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清宣统元年(1909)七月,王店镇通上了火车,正巧四喜街又处在火车站边,一些过往的旅客在候车间隙,总爱到这条闹猛的街上来逛一逛,客商也看准商机来街上开店行商,坐收渔利。民国时期,这条近千米长的街上设有鲜肉、禽蛋、鲜鱼、酱酒、南货、棉布、皮毛、药物、烟糖、瓷席、茶叶、香烛、染料、油盐、文具、砖灰、百货等不下百家的店铺。解放后,四喜古街的特色小吃更是在嘉兴县城声名鹊起,诸如东宝红烧大肉、周记肚肺丝粉汤、戚记小笼汤包、王记咸菜、顾记梅花糕和鸡蛋糕等等。

  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繁荣。民国年间,每逢庙会,镇上便会去聘一些摇船跑江湖的水路戏班子来演一些草台戏,但这不能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于是,街上就出现了诸如品泉、长乐、三万昌、春鹤寿等既是茶馆又是书场的文娱场所。我曾去过四喜街上一家旧时的书场,这里原是一吴姓大宅院,是后来变成书场的。时下虽已破败不堪,但从大院进深以及墙上的雕花来看,在以前也是相当有规模的。

  同行的朋友说,他小时候就经常到这家书场听“壁角书”。当时书场规定,来听书者必须先要泡茶,人手一壶,然后边品茶边听书。钱倒也不贵,一两毛,可这在当时全家每月生活费仅数十元的境况下,也算是一种高消费了。朋友因家里不甚富裕,又奢爱听书,因此只能每天晚上蹲在书场二门外,免费听听说书人洪亮的声音,过过“听书瘾”了。那时候,四喜街的书场为吸引听众,也会邀请一些名角来演出。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四喜街书场就邀请浙江省曲艺队评话演员汪雄飞来说《三国》大书。汪雄飞在说到“血战长坂坡”、“关羽走麦城”的段子时,声若洪钟,震得四喜街边的梅溪河也好像涟漪四起,宛如关云长和猛张飞来到了听众的面前,韵味绵长。

  去年,王店镇将梅溪河边的四喜街和解放街纳入江南水乡古镇景观提升工程,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街建筑。历尽沧桑的四喜街,如今也积淀了许多新时代的韵味。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