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则招募启事吸引了全市公益创业者的目光。
嘉兴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新一批入驻机构申请工作启动。凡是活跃在社会管理服务、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萌芽型、初创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只要提出申请,层层评审之后,就可能获得“入壳孵化”的机会。
这将是这个嘉兴最大的公益“孵化器”里培育的第五批社会组织。自2012年底成立以来,嘉兴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秉承“助力社会创新,培育公益组织”的宗旨,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信息交流、成果展示、政策咨询、资源拓展、项目策划、公益对接、协助注册等系列化的服务,已培育出各类社会组织30余家。
“经过数年摸索,中心‘政府资金支持、专业团队管理、社会民众受益’的运营模式正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嘉兴市委社工办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社会组织培育的“嘉兴模式”登上了全国慈展会,获得了多家“国字号”媒体的关注,也在越来越频繁而深入地参与嘉兴社会治理创新。
“公益生产线”如何运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社会组织发展的春天来了。借着加强社会建设的东风,嘉兴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应运而生。怎样培育公益土壤?怎样寻找支持力量?怎样让社会组织做得更专业?当时,“社会组织培育”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还是新生事物,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反复摸索中,嘉兴“摸着石头过河”,迈出了培育社会组织的第一步。
“我们的人员、经费、场地不足,也没什么管理服务经验,凭着一腔热情做公益,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2013年初,怀着相似的烦恼,青鸟社会服务中心、益弘救援中心等14家刚刚起步的公益型社会组织“入壳”。而此时,嘉兴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获得了专业团队——国内著名的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的技术支持,一边“修炼内功”,一边“借力外援”,嘉兴第一条“公益生产线”投产。
怎么维持中心日常运营?怎么寻找社会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怎么协调入驻组织间的关系?在中心主任商人龙的回忆中,“摸着石头过河”的草创期遭遇过不少困难,也留下了不少经验。经过一年的试运行,首批“入壳”组织中,8家如期“孵化”成功,顺利“出壳”。社会组织培育的“嘉兴模式”由此正式浮出水面。
“硬件上,中心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培训场地等基本的办公设施设备;在软件上,中心不仅会为入驻组织聘请专业的辅导和培训团队,还提供了相关政策咨询,财务代理,党建、工建、团建代管,法律、评估等咨询服务……”中心孵化项目负责人介绍。经过几年的发展,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条专业生产社会组织的“流水线”,700多平方米的场地上,孵化区、展示体验区、创意交流区各种功能设施齐全,孵化培育、能力建设、信息交流、成果展示、政策咨询、项目指导等“一站式”便捷服务在这里高度集成。
这并不是全市唯一的“公益生产线”。
2013年7月,平湖市创益园投入试运行,创益园吸纳公益创业者、优秀机构项目和公益品牌活动入园孵化,将有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培育成熟后输送到街道社区层面,让公益组织遍地开花;随后,嘉兴各个县(市、区)陆续成立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孵化基地);在此基础上,嘉善县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区社会组织培训学校,各镇(街道)也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全方位、立体式的架构令社会组织培育的“嘉兴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完善。
“善能量”如何聚沙成塔?
“过去,我们只是一群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专业人员,为医院病人提供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服务,为病人及其家属带去慰藉。经过近一年的培育,现在我们有信心说,‘伊德’已经走上正轨,可以承接相当一部分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嘉兴市伊德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中心负责人周晓怡说。作为嘉兴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第四批8家入驻社会组织之一,该机构预计将于10月正式“破壳”,“‘出壳’之后,我们将走向社会,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与“伊德”一样,四年来,走进嘉兴各地社会组织培育平台的萌芽型社会组织已有数百家。
“许多人都有做好事的热情,也有在公益领域做一番事业的想法。”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郑启忠说,“社会组织培育,就是要集结公益创业者们身上的‘善能量’,帮助他们把好事做得更专业。”
怎样把公益的“蛋糕”做大?怎样让“善能量”聚沙成塔?秉承着“助力社会创新,培育公益组织”的宗旨,嘉兴各个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平台为激活社会力量打开了一扇窗。它们通过入壳孵化模式,提供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对处在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组织和公益活动进行系统的培育和扶持,促进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通过邀请专家教授和社会组织管理资深人士为入驻人员和社会组织提供系统培训,帮助社会组织改善管理,提升能力和组织绩效,提高社会组织整体水平;通过建立社会组织电子信息网络,征集、公布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公益事项,发布社会组织活动信息,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间的无缝对接……与此同时,培育平台还往往扮演着社会组织成果的展示者,公益资源链接者与相关政策解读者的角色,促进社会组织与受众人群、基层社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社会组织平台内部实现良性互动。
从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出壳”3年来,嘉兴市青鸟社会服务中心从专业青少年社工服务起步,目前已经涉足自闭症儿童关怀、社区矫正服务、孤寡老人照料等多个领域。今年,该机构承接了桐乡市新世纪公园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作。在为长者提供旅行、理疗、保健养生、护理等一系列专业服务的同时,该机构为老人建立了多种兴趣小组与专业的长者志愿服务小组,让普通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挥余热,让独居孤寡老人感受到更贴近的服务。
在这个持续高温的夏日,2015年“出壳”的嘉兴市星星家园融合教育中心走进新兴街道,举办社区融合教育活动。37位新居民子女在来自社会组织的专业老师悉心引导下,从美轮美奂的绘本中学习什么是“爱”、“保护”与“依靠”,在学习中安全、愉快地度过暑假时光。
经过3至4年的运行,嘉兴全市各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孵化基地)培育出了数百家有影响力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如今,走进嘉兴城乡社区,处处可见它们的身影。食品安全、为老服务、心理督导、水产养殖、拯溺救危、社区服务……开展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社会治理新主体如何壮大?
社会治理是我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而主动选择的改革新思路,而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怎样让新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依托已有各类社会组织培育平台,嘉兴在举办公益创投活动、扶持枢纽型社会组织、规范平台运作等多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
上个月,平湖市第二届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创投活动现场评审会在该市创益园举行。评委对进入评审阶段的37个项目按照公益性、可行性、参与性、专业性、创新性、可持续性等六方面标准一一打分,获得认可的项目将获得创投资金支持,将公益梦想照进现实。
从2013年11月嘉兴市第一届公益项目“相亲”大会开始,近年来,我市已举行了20多场大小公益创投活动。创投活动在帮助公益项目寻找“婆家”的同时,也让相关投资主体与普通市民进一步走近与了解社会组织,在无形中拓展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
今年,海盐县在全市率先建立政协委员创投公益基地和红色创投公益基地。目前,该县已有18家爱心单位和十余名爱心人士加入创投基地,其中秦山房产有限公司党支部、浙江海利集团党委、海盐民进等8家单位和2位爱心人士资助8个公益服务项目,资助资金9万余元,涉及为老服务、青少年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
在扩大公益项目资金来源的同时,我市各地还在镇(街道)层面积极探索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模式。
近日,嘉善县专门出台《社会组织扶持激励办法》,规定对运行成效明显的镇(街道)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中心,给予1万至2万元工作经费补贴。这是我市首次在镇(街道)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中心层面建立激励机制。据了解,目前嘉善县已有6个镇(街道)完成中心建设并开展实体运作,其他镇(街道)也已全部启动建设,年底前将实现全覆盖。
海宁市则在建设镇(街道)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该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不少于1200家、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不少于2000家,平均每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20家以上、依法登记的不少于5家,每个农村社区社会组织10家以上、依法登记的不少于3家。
“只有当社会组织得到充分发展,具备承担主体的实力和能力,多元主体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才有可能实现。”市委社工办相关负责人说。从播撒公益种子到链接公益资源,从“一个中心”到“遍地开花”,社会组织培育的“嘉兴模式”正在社会治理创新进程中寻找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