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秀洲区司法局提供
最近,住在洪合镇的四川籍新居民王先生,找到了仁华工作室的“当家人”——新居民调解员饶仁华,希望“老饶”能帮助调解一下他和邻居之间的矛盾。饶仁华详细了解情况后,分别约谈两名当事人,他利用老乡之间风俗习惯相似、乡音亲切的优势,再加上亲情、友情、感情的“三情攻势”,短短几个小时就让双方握手言和。
让矛盾纠纷解决在一线,化解在基层。截至目前,秀洲全区已经建成8个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而新居民调解员饶仁华建立的仁华工作室正是其中一员。借助于“以新调新”模式,2015年,全区新居民调委会共调解案件933起,涉及标的金额2833万余元。据统计,目前,秀洲区共有人民调解员978人,其中专职调解员71人,锻造出一支强有力的人民调解“铁军”。
基层矛盾纷繁复杂,如何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考验着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于是,秀洲区特别建立了人民调解员培训常态化机制,为调解员搭建“充电”平台。“历年来,我们年初就会制定培训计划,进而开展分级培训,组织全区司法所长和调解骨干参加市局、省厅的培训,对全区各所司法行政人员和村(社区)调解主任开展业务培训,对人民调解员开展专题培训等。”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除了常态化开展培训之外,为了提高培训实效和质量,区司法局还特别邀请了法院庭长、交警、心理医生、大学教授等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同时全区各镇也都采取以会代训、挂职轮训、经验交流等方法开展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了调解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正如生病了,大家都希望找专家就诊一样,遇上矛盾纠纷了,人们也渴求“和事老”中的专家来解决问题。为此,在“通盘”提升人民调解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之外,秀洲区还不断引入新鲜血液,打造专家级调解队伍。洪合镇交调工作室的顾建云和张根泉,两人分别是来自公安和政法委的退休干部,他们站上了新岗位,利用原先工作岗位积攒的经验和人生经历开展调解工作。秀洲区巧妙借力,将顾建云和张根泉等一批政法退休干警、村(社区)老干部、退休教师、退休法官等,纳入到调解队伍之中。同时,秀洲区还借力一村一社区法律顾问队伍,在调处疑难矛盾纠纷时,邀请律师现场坐阵为法律关系复杂的矛盾纠纷及法律问题“把脉”。
另外,秀洲区还特别在区级层面建立调解专家库,聘请了46名行业专家,他们都是来自土地资源管理、城建拆迁、婚姻家庭、医疗卫生等15个不同行业的专家,为调解工作的专业性、权威性提供了强力保障。“引入专家的同时,我们还在探索将中介机构和专业部门引入纠纷调解工作模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纳法律服务、司法鉴定、保险理赔等第三方机构,共同推进矛盾纠纷联合化解。”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人民调解“铁军”不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秀洲区司法局还不断创新队伍建设模式。“针对现阶段秀洲区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同时又着眼于人民调解员队伍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实战技能的整体提高,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提出了‘青蓝工程’这一创新模式。”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借助“青蓝工程”这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了骨干调解员在“传帮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师傅传授、徒弟跟班、实战观摩、法庭旁听、案例点评等多种方式,培育出了一批化解疑难纠纷的高手、调处多发性纠纷的强手、解决日常纠纷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