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人物秀 > 人文轶事
凄美故事响铃坟
2016年6月17日 10:01 来源: 嘉兴日报 梅晓民

   ※历史吧

  野馆春芜翠幙深,

  响铃坟北日将沉。

  荷花紫草田如锦,

  菜甲苔心色如金。

  清代梅里诗人缪绥武的这首《梅花溪踏春词》,描写的是夕阳下,响铃坟旁美丽的田野景色。就是这首诗,引出了一个发生在王店的凄美传说。

  南宋时,金兵南下,军情甚急,孝宗皇帝赵昚赴海盐练浦观察敌情,宠妃时卿云缠着一定要去看热闹,孝宗无奈,只好答应。时值晚秋,天气时冷时热,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又冷雨浇头。孝宗带着随从急急地从临安出发,一路颠簸直奔海盐。娇生惯养的时卿云开始时还坐在马上欣赏沿途的风景,但由于路途崎岖,只得下马改乘马车,再也没有心情观赏风景。先是晕车,吐得饭也不想吃,后又遇到风寒,病得不轻。连着几天下来,倾国倾城的贵妃一下子瘦了一圈,来到梅里这个地方就再也不想走了。孝宗没法,只得在此稍作修整。不想爱妃竟一病不起,小命呜呼了。

  孝宗皇帝虽然哀伤,但因军情紧急,运回临安厚葬是完全不可能了,只得下旨就地安葬,并关照墓地不要太张扬,不能被金兵发现。随从们就在离梅溪不远的地方选择了一块墓地。这里地处偏僻,又十分荒凉,一般不会有人知道。临葬前,皇上担心因地下潮湿,爱妃的尸体容易腐烂,也恐日后难找,便命手下挖深墓沟,能将地下水顺利排出,还采纳了爱将张浚的提议,别出心裁地用铁链将棺木吊在半空,在四周装上许多铜铃,只要有人踏上墓顶引起振动,铜铃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棺木的防潮问题,也能识别爱妃安葬的位置。爱妃墓完工后,孝宗皇帝前去祭祀,并亲自踏上墓顶,墓内果然发出了一阵阵清脆的铃声,皇上对此十分满意,又命人在墓南约百米的梅溪上建造了一座拱桥,以便日后祭奠。一切停当后,孝宗便带着随从到练浦观察敌情去了。

  这以后,由于兵荒马乱,战事不断,皇上始终没有机会再到梅里祭奠爱妃。再后来,孝宗皇帝驾崩,时卿云再也没有人来祭祀。年长日久,附近的人只知有“响铃坟”和架在梅溪上的“坟桥”,却谁也不知道这墓里葬的究竟是谁,只有坟上的一株古柏在风声中述说着曾经的故事。幸好《梅里志·古迹》对此留下了记载:“响铃坟在大井坊后,相传南宋时王妃时卿云之墓,人上其冢,有铃声响应,故名。”

  一眨眼五百年过去了,到了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响铃坟一带被划入人烟稠密、车马喧阗的梅里大井坊,坟上的古柏早已不知去向,铃亦不复响。坟桥也因终日人流不断,年久失修,其石级和栏杆摇摇欲坠,过往行人都不敢再从这里经过。乐施好善的乡绅沈体垒、张蔗园共同出资,请匠人修缮。因当时梅溪上有二十四座桥,坟桥在其中间,为了吉利,便将坟桥改名为“中石环桥”。梅里诗人姚驾鳌还特意撰写了《中石环桥记》,并在桥旁勒碑以示纪念。据《王店镇志》记载,《中石环桥记》碑石高130厘米,宽60厘米,由李聘书丹,设立于中石环桥的北侧。

  大约又过了一百五十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王店镇大搞城镇建设,当地百姓发掘响铃坟,等打开后却发现里面并无一物,大概早已被盗墓贼盗掠一空了。中石环桥也成了危桥,在1969年前后被拆除。作为古迹,《中石环桥记》石碑砌进了曝书亭围墙。笔者多次想抄录上面的碑文,只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不清,很难辨别。但有关响铃坟的故事却仍在民间流传。直到现在,老一辈的人还在讲述这美丽而凄婉的传说。辛亥革命后,王店区的西片曾一度建立卿云乡,乡名的来历不知是否与这位美丽的妃子时卿云有关?

  清代梅里诗人咏响铃坟的诗很多,这里录一首许灿的《梅里肇事》:“独树无枝表古坟,响铃人话旧时闻。玉鱼金盌无消息,蛱蜨犹疑化绿裙。”

标签:人物 责任编辑: 谢冬妹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