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期间,王店镇街头出现了一位卖竹篮的老人,他是建林村4组村民周云松,今年已经年过古稀。在当地,他是一位有名的“竹编达人”,也是目前王店镇极少数还会编织篮子的老匠人。“现在大家都习惯用塑料袋装东西,我编的这种篮子看上去很漂亮而且结实耐用,用上十年八年完全没问题,编织篮子的材料是别人不要的旧包装带,所以很环保。”老人自豪地对记者说。
记者留意到,周云松编织篮子所用的材料不是寻常的竹子,而是一种半成新的包装带,显然是废物循环利用。在老人的巧手下,原本被大家丢弃的包装带组合成一只只大小不等的精巧篮子。无论个头大小,每只篮子都要经过选料、劈条、打底、撑底等七八道工序。
周云松告诉记者,“环保篮”经久耐用的秘诀从选料开始,市场上现在经常使用的包装带有白色和绿色两种,相对来说绿色包装带更加结实,因此成为编织篮子的首选。看似简单的一只篮子,从选料到编织成功,起码需要大半天时间,各道工序环环相扣马虎不得,一不留神,已经编织好的绿色包装带就容易“溜”到外面。老人通常在前一天准备好编织材料和工具,次日凌晨三四点就起床,一直忙到近10点才能编好一只篮子,因为选料讲究且实用,这种“环保篮”十分受青睐。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竹编的篮子在王店镇一带非常畅销,因为编织工艺特别,又称“王店篮”,这是当时几乎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那时候王店镇上有很多会编竹篮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用篮子的人少了,会编篮子的人就更少。”老人说,“但是这门手艺我还没忘记,换种材料编织也可以做出考究的篮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本人们买菜、储物的竹篮渐渐被塑料袋、环保袋取代,周云松的竹篮生意慢慢冷清下来,于是他改行养鸡。他曾经用废弃的包装带在鸡窝四周编织了一圈篱笆,几年下来篱笆经过日晒雨淋居然没有破损,这个发现给了他灵感,于是他就收集了一大摞废弃的包装带,又投入到编织篮子的工作中。现在,老人以编织“环保篮”为闲暇时的消遣,他不追求数量,也不靠这个生活,主要是享受这种乐趣。偶尔他也会走街串巷兜售,也会有知情的居民向他订购,这种“环保篮”售价每只15元。老人乐观地表示,目前看来,传统的手工艺仍很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