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我市举行2016年嘉兴端午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年6月12日 08:59 来源: 南湖晚报 晚报记者 沈爱君 通讯员 孔月华

  民俗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怎样的作用和现实意义?民俗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如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有怎样的民俗文化保护模式?中外乡村民俗文化保护有何不同?6月9日至10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嘉兴市节庆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联合主办,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文化局、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办公室承办,嘉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民俗文化与美丽乡村”2016年嘉兴端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这也是2016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来自国内外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聚焦美丽乡村建设热点

  传统民俗文化,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丽乡村建设是保护民俗文化的一条崭新途径,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发扬。主办单位在确定了“民俗文化与美丽乡村”这一研讨主题后,积极向海内外专家约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共收到来自21个省(市)的论文和调查报告67篇,评出入选论文20篇。主办单位特邀10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出席研讨会,如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日本法政大学教授、日本华人文学笔会会长王敏,日本东京财团上席研究员小松正之,韩国国学振兴院调查委员尹瑛玑等知名专家。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聚焦当前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热点,借鉴国内外乡村建设与保护模式,从中外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角度,研究民俗文化与美丽乡村融合的策略、途径、机制与模式,探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途径,致力于让中国更多的农村美丽宜居,留住乡愁,打造诗意新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如何更接地气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杨秀在研讨会上说,浙江省以美丽乡村为名的乡村建设始于2003年,其具体落实路径采取的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主要从整治村庄环境的“脏乱差”入手,通过示范村的建设,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到更多村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起步时间不一样,可依赖的资源不一样,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也不一样,这使得大体目标一致的乡村建设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从2016年春季调查组在嘉兴几个区(县)美丽乡村的调查来看,到目前为止,进入试点的村落,道路规划和卫生设施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今看上去面貌一新的美丽乡村,其居住主体——村民感受如何?体现了多少村民自治?是不同居所的自顾自美丽,还是统一规划?乡村旅游带给村民怎样的改变?由此引发的思考还有很多。仅就村落的特色建设方面,传统民俗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民俗活动的多样性和凝聚力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探讨美丽乡村建设如何更接地气,更有“乡”的本色。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硕士生陆艳以平湖的实践为例,总结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策略。她认为,乡愁中的民俗自信、环境中的民俗景观营造、场所中的民俗脉络传承是美丽乡村中民俗文化策略的抓手和依据。“留得住乡愁”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归宿。民俗景观是物质基础,民俗脉络的传承是记忆的书写,民俗是生活的体温和脉搏,是连接人与集体的红线和桥梁。美丽乡村建设贵在坚持,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民俗的不懈助力。

标签: 责任编辑: 林越琪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