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河道淤泥多元利用变资源
2016年5月9日 08:41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丁珩 通讯员 黄雪芳

秀洲区探索淤泥处置新思路之三



  □一泓秀水送下游

   前一天夜间的阵雨,并没有影响新塍镇天福村秋家浜的清淤工作。5月6日一早,两名工人已经在秋家浜的河底对淤泥进行冲刷,与未清淤的河底相比,两者已有一米五左右的落差。

  新塍镇河道清淤平面图显示,秋家浜东接八字港,西通亭子桥港,2010年以来未进行过清淤。“这条河的淤泥层最深有两三米,现在已经清了一个多星期。”工程监理姚建学介绍,如果不下雨,全部完工还需20天左右。

  水力冲浆的淤泥是如何处置的?循着一条蓝色管道,记者来到东南角的一片农田,这里已经覆盖了40厘米左右的含水淤泥层。“大约一个月的沉淀后,淤泥层厚度可减少一半,无需翻耕,农户便可以直接种植水稻。”姚建学介绍,淤泥还田利用是新塍镇处置淤泥的主要方式。

  针对河道疏浚产生的大量淤泥处置问题,新塍镇水利部门以中小河流八字港为试验河道,探索了河道的清淤还田技术。

  “利用河道淤泥种植水稻,在第一年水稻成长期无需施加任何肥料,第二年种植的水稻施加少量肥料即可,实现节本增效。”新塍镇水机站相关负责人说,淤泥还田利用不仅减少了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的使用量,而且减少了化肥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提升。

  但是淤泥还田种植水稻,对含水淤泥层厚度有要求,不能超过40厘米。含水淤泥层“限高”意味着需要配套大量的农田。对于这一难题,新塍镇探索了另一解决途径——淤泥还塘种藕。

  大约11公里外的沙家浜村走水落港,一方约30亩的低洼田已经种上了莲藕。“这片藕田淤泥层有80厘米深,村里已直接流转给农业主体进行莲藕种植。”姚建学说,藕塘周边的围堰也是用河道淤泥堆积而成,这让河道淤泥的利用更为充分。

  离开了田,淤泥又该如何处置?秀洲区治水部门还实践了植物培土就地利用淤泥的处置方式。在高照街道夏婆桥港,河道两边的挺水植物绿意盎然,该河的河床淤泥便是这些植物的良土。

  高照街道治水办的周金玉介绍,该河2011年清过一次淤泥,所以河底淤泥量已经不多。河底淤泥堆放到河道两侧、进行净水活菌改造后,种上了挺水植物,而淤泥下则铺设了污水导流管,实现了淤泥的就地利用。

  淤泥变资源,关键在利用。据悉,秀洲区将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绝大部分淤泥采用还田增肥,培堤加固,绿化以及利用废弃水塘、低洼地回填造地等进行直接利用;或是采用淤泥固结干化处理后用于道路、土地平整等基建项目及建材等综合循环利用,不断拓宽一般淤泥资源化利用的途径。

标签:治水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