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曝书亭  >  悦读
《廉政微阅读》
2016年4月26日 08:52 来源:嘉兴日报

   ※品书沙龙

  清正廉洁,点滴心头

 

  编者:成云雷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荐书单位:秀洲区纪委监察局

  这是给喜欢廉政文化的人编写的一本茶余饭后或工作间隙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的口袋书。书中所选,或思想、制度,或故事、寓言,或诗词、家训,虽只是人类廉政文化整体的一鳞半爪,但却是精粹所在。

  全书分为“清廉为官”、“清白传家”、“廉史留痕”等16辑,每辑由若干则小短文组成,每则150字左右,篇幅短小而信息量大,语言简洁而趣味活泼,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中领悟廉政文化的精微、精妙之处。

  “轿夫湿鞋”的启示

  ■徐 南

  “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还有追求,在奋斗,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求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读到《廉政微阅读》中的这段话,忽然觉得从编著者成云雷这得到了某种肯定。然而,这本书最让我深思的是其中“轿夫湿鞋”的故事。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明朝张翰初任御史时,拜访道台王延相,王延相给他讲了个故事:早上天下雨,乘轿子进城,一轿夫穿了一双新鞋,初时还专拣可行之处走,后来进到城里,道路泥泞,不小心一脚踩到水里,鞋子脏了,便不再珍惜。为人处世,一旦失足,便如这轿夫,无所不往矣。张翰听后很受启发,官至吏部尚书,一生洁身自好,颇有建树。

  这故事道出了为人之道,也道出了为官之道。许多“失足官员”也是像“湿鞋轿夫”一样,起先常在河边不湿脚,继而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再而既然湿了鞋,那就洗洗脚;最后既然洗了脚,干脆洗洗澡。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第三次……一步步跌入诱惑的圈套,一步步滑入犯罪的深渊。

  曾有一位“失足官员”回忆第一次受贿时说:“一开始,我坚持不要,推来推去好长时间。后来,我见他‘情真意切’,诅咒发誓,就把钱收起来了。收钱之后好几天,心里头一直沉甸甸的,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思想斗争很激烈。一直到后来,自己给自己找到一个心理台阶:‘下不为例’。”一方面,面对唾手可得的利益,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另一方面,上船容易下船难;最后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把自己绑在了历史的耻辱柱,活脱脱成了“猱搔虎痒”故事中的老虎。

  实际上,多数“失足官员”并非生来便是腐化堕落之人,刚开始从政为官,也有满腔热血,大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但在面对金钱、美色、人情时,从不注意的小事小节开始,对小恩小惠之收受逐步不以为然。胆子一步一步变大,心一点一点变黑,进而为所欲为,目无法纪,最终走上不归路。

  古人云:小善渐而大德生,小恶滋而大怨作;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都强调做人做事要谨小,要慎微,要慎初。《韩非子》有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道德经》亦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认为,人之所以“常于几成而败之”,就是因不能始终做到慎独慎初慎微,防微杜渐。

  每位党员,要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从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收受礼物等等细节做起,牢记“祸患常积于忽微,罪孽亦叠加于渐变”,慎初慎微,只有慎始,才能善终。

  心正不惧饮“贪泉”

  ■倪慧群

  读罢成云雷教授所编《廉政微阅读》一书,一股清廉之气迎面扑来。此书分为“清廉为官”、“清白传家”、“廉史留痕”等十六辑,每一辑由若干则小短文组成,所选或思想、或制度、或故事、或诗词。每看罢一个小片段,既有钦佩,又感唏嘘,心中百感在这字里行间深入浅出,获益匪浅。

  古人有“养浩然之气”的境界,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坦然,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恬淡,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脱俗……此般人与事,不胜枚举。书中一个个小片段,事事入眼,时时入心。

  《清廉为官》篇,让我认识了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他为官清廉,后来升迁异地。临走时,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别刘宠。他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被称为“一钱太守”。放着可以买一套房子的钱不要,勉为其难地拿了只能买个包子的一文钱,让多少“今人”惭愧。看如今那些落马贪官,不但送上门的照单全收,还索要无度,比起“一钱太守”,实在差得太远。

  《勤俭朴素》篇中第二十九则,揭露了“悯农诗人”的双面人生。唐朝李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当他考中进士,步步高升后,却穷奢极欲,因爱吃鸡舌,每餐耗费活鸡300多只。“悯农诗人”的称号成了他一生最大的讽刺。

  印象最深的还是《节操修养》篇中“吴隐之不惧饮贪泉”的小故事。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为“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吴隐之不信,照饮不误,后在任期间,廉洁自律,坚持自己的操守。“贪泉”之说,只是贪官为自己贪污受贿行为找的借口而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廉与贪在人不在物,实与泉水无关。饮“贪泉”者未必贪,饮“廉泉”者未必廉。究竟为廉为贪、为清为浊,最终取决于自己内心和定力。

  现实当中,金钱物质的诱惑无处不在。内心正,则金钱财物不能诱;内心静,则热闹之境不能入;内心纯,则艳冶之物不能动。唯有保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利益面前不动心,做到修身严、用权严、律己严,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才能防患于未然。

  心底无私天地宽,何惧饮尽“贪泉”水!

  鱼和熊掌不兼得

  ■吕春林

  我刚到秀洲区纪委工作,就有幸拜读成云雷教授的著作《廉政微阅读》。纵观该著作,从官持家,家风政风,分类道来;一人一事,短小精炼,寓意深远。有伟人平凡之举,有常人忠义之事,有寓言诗词之作,而廉政文化点滴间贯穿其中,真是集思想、制度、故事、诗词、家训内的廉洁精髓为一炉,通古论今,呈现在读者面前。应该说,品读《廉政微阅读》,老少皆宜,更是纪检干部工作之余对话内心的佳作。

  眼下,反腐倡廉已深入人心,党员干部中正掀起廉洁自律的浩然清风。新常态下,作为一名纪检干部,自身更加要讲纪律,守规矩,保本色。而如何强化监督、提升监督能力、发挥监督作用,必将长期考验纪检干部的履职能力。

  书中提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任职时的讲话,“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既名声不好,又胆战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这话十分质朴,但精准阐明了从政为官的基本道义。

  廉洁的对立面就是腐败,腐败是个历史性问题,古有富可敌国的和珅,今有造恶一方的文强;腐败是个世界性问题,韩国有“造假门”,英国有“报销门”。腐败更是关乎社稷、影响稳定的政治问题。自新中国打响反腐第一枪———判处高官刘青山和张子善死刑,我们就旗帜鲜明要打击贪污腐败,时至今日,犹未改变。

  我曾在监狱工作,当时有位临近退休的干警拿了罪犯家属一条中华香烟,而常给那名犯人带东西。东窗事发后,该同志终被辞退。之后,不管大会小会,只要关于廉政教育,这都作为经典案例警示大家。这可以当个故事,当然也可以当个笑话——“一条烟引发的事故”。推敲而言,相对于一些高官贪污受贿动辄成百上千万元,该同志的一条烟实属“小儿科”,但它依然是廉政建设重拳打击的对象。行为不管大小,只要触犯“高压线”,再廉价的贿赂都会有昂贵的代价来补偿。

  如果像刘德华主演的电影《五亿探长雷诺传》,腐败盛行,警署成为腐败人员的窝点,学法的不懂法,执法的去犯法,法律得不到敬畏,这是多么可悲可怕的事情!

  大思想家歌德曾说过,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我认为青年干部的事业从廉政开始,从传承发扬廉洁奉公精神开始,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纵然青春让我们无所畏惧,青春可以犯错误,但我们的青春绝不允许有“贪”。

  细想下,作为一名干部,开自己的大众车时总想着拥有别人一样的宝马,住小高层时总想着拥有别人一样的洋房,把纪律和责任都抛之脑后,那腐朽就在身边。即使侥幸得逞,捞得一笔巨款,但身为公职人员,又不敢露财,不得已不能开宝马、住洋房,有钱不敢花但憋得慌,晚上还提心吊胆,生怕半夜敲门,纪委找谈话。宁愿放弃祥和的日子,以赌一把的心理拯救自己梦想的人生,却过着精神世界极度贫瘠的生活……诸多事例告诉我们,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我曾在某餐厅看到一张员工年度理想栏,写着“今年能攒到买房首付的钱”、“买个钻戒给女朋友”等等。言辞是那么朴素,想法是那么真切,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最起码是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不是“白富美”,不是“高富帅”,过着平凡的日子,愁着家里的酱米油盐醋,愁着儿女老人的婚丧嫁娶,愁着车贷与房贷,而这些我们勇于承受。

  我们青年干部大多一出院校就来到机关单位工作,难免会遇到无所不用其极的诱惑,涉世未深,俨然成为软肋。因此,作为青年干部,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劲头固然重要,但在上岗履职前厘清“鱼”和“熊掌”的矛盾关系显得更为迫切。可以想见,如何处理这层关系必将永远伴随着政治生涯,处理得法,自我修养和人生境界定不相同;处理不好,就可能是习总书记说的“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

  这是我阅读《廉政微阅读》后对廉政的些许思考。这本书谈小事,道大义,通古今,扬正气,是值得珍藏的一部佳作,在品读后对工作家庭都有所裨益。

标签: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