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能够收纳各式电子数据线的“数据线收纳盒”、不用耳塞无线遥控的“太阳能蓝牙音箱”、百米范围内收发信息自如的“基于微控制器Arduino的激光通讯装置”以及“基桩检测辅助装置”……你可能不相信,这些“高大上”的科技创新发明,都来自于嘉兴高级中学在读的学生“科技达人”之手。记者昨天从嘉兴高级中学获悉,上述四个学生申报的创新项目,不久前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新型实用专利证书,一所高中能够获得如此众多国家专利,这在我市尚属首次。
兴趣为先导平台来助力
“我们对‘Arduino’很感兴趣。它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硬件开发平台,它在国外很流行,上手也较为容易,不少人用它制作了非常有趣的东西。”谈起自己发明的“Arduino”激光通讯装置,张炜凡同学首先归因于兴趣。
在百米之外,两个人手持接收发射仪器,能够快速传达信息,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同为课题组成员的傅峥同学这样解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两个相隔一条街的小孩为了能在晚上讲悄悄话想出了一个点子。他们对照莫尔斯电码表利用手电筒来交流。正好前几天我们在物理课上学了激光,这就启发了我们,能否做一个利用激光进行信息收发的装置呢?”就这样,他们“捣鼓”出了这个通讯装置。“比如在运动会终点和记录组之间、教室后到讲台之间传达信息,试验下来都很方便。”学校严老师告诉记者。
四个获得专利的项目,研究的出发点都源自学生生活中的兴趣。同时,嘉高的研究性学习机制、创新实验室为这群“小发明家”提供了将兴趣变成现实的平台。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嘉高建立第一个具备雏形的创新实验室——擎天机器人工作室起,目前,已先后建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微电影工作室等多个创新实验室,这些创新平台已逐步成为嘉高学子发明创造的摇篮。
课程做支撑学研两不误
创新教育是嘉高的一项传统,在我市高中界,嘉高的机器人创新竞赛、研究性学习赫赫有名,先后获得包括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一等奖在内的十多项全国奖项,连续九年获得综合实践成果全省评比一等奖,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氛围。那么,嘉高是如何利用创新实验室这个平台培养创新人才的?答案是开发选修课程,用课程做支撑,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后,我市各大高中纷纷开出数十门选修课程,一些学校还开出形式多样的创新实验室,嘉高也不例外。但一门选修课程对应使用一个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太低,在实践中,嘉高摸索出了提高利用率的办法:在现有课程中遴选相关课程,围绕实验室资源对课程进行修改,开发引进新课程,就这样,嘉高的六大实验室先后“吸附”了数十门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同学“遨游”在创新实验室里。以新能源实验室为例,支撑的课程有《太阳能技术应用》、《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物理与生活》、《电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四门,而政治创新实验室更是有十多门课程的支撑。
“创新实验室带学生走进创新实验,如果能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科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求知欲,并将所学的科研思想和实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学校的教育就成功了。”嘉高校长徐新泉这样认为。
事实正是如此。“我喜欢动手,自己琢磨,拆装电器,电脑是我的强项。进嘉高后,我发现学校配有‘高大上’的实验室,于是,我积极选修创新课程,还和同学组成团队,申报了‘数据线收纳盒’的研究项目。”谈起研究项目的经过,项目负责人黄鲁弘毅同学这样说。
高中这么紧张,做项目研究是否会影响学业?项目成员孙中江同学说,“不会影响。我们几个都是DSD班的,要学德语,比别人多学一门功课。我们将活动视为独立于学习之外的一面,两者之间互不影响但都是高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者还发现,这次获得国家专利的四个项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团队项目。每个项目组最少2人,最多4人,团队成员各有特长,协同合力,这种研究的方式有助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