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8日上午,嘉兴市环保局向社会公布今年第一批环保黑名单企业。这也是嘉兴市新修订环保黑名单制度后的首批黑名单(戴帽)企业,如果上述企业超过“摘帽”期限3个月(含)以上,未申请“摘帽”的“黑名单”企业,将被二次曝光,被再次“戴帽”。
7家企业
上榜今年首批黑名单
这7家环境严重违法企业分别是:嘉兴市翔英五金塑料有限公司,主要违法行为排放废水重金属超标三倍以上;浙江明新英特皮业有限公司,主要违法行为私设暗管,废水超标排放;嘉善康利达康复器材有限公司,主要违法行为排放废水重金属超标三倍以上;海宁市中大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违法行为排放废水重金属超标三倍以上;嘉兴瑞玛覆膜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违法行为将产生的残留胶水的废桶(危险废物)倾倒于村级道路边;桐乡市标牌厂,主要违法行为排放废水重金属超标三倍以上;桐乡市洲泉明旺电子配件厂,主要违法行为排放废水重金属超标三倍以上。
被列黑名单企业除受到环保部门依法追责外,“黑名单”企业还被要求严格依据环保法律法规进行整改,确保符合相关管理要求。此外,各级环保部门也将加强对“黑名单”企业的日常监管与服务,要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检查频次,所在镇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环保监管部门原则上每月不少于2次,县级环保部门原则上每月不少于1次,市级环保部门要把“黑名单”企业列入重点环保执法抽查名单。
金融环保联合惩戒机制
成效明显
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嘉兴市环保局共发布365家“黑名单”企业,其中279家通过整改完成“摘帽”,或者在行业整治中实施关、停、并、转等措施终止“戴帽”,也属于自然完成“摘帽”行为。目前,还有86家企业未完成“摘帽”,基本是2013年以来“戴帽”的“黑名单”企业。
环保“黑名单”制度实施近10年来,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自2008年以来,在市纪委(监察局)的牵头下,环保、法院、检察院就建立了部门联动的“四项机制”,采取多种举措对当时的环保信用不良企业、严重违法企业等进行了惩处,发挥了较好威慑作用。后来,银行、银监等部门也积极响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黑名单”企业的经济制裁。
人民银行嘉兴中心支行征信管理科科长沈彦菁介绍,环保信息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后,目前在金融机构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了联合惩戒与正向激励的作用。大部分银行强化了绿色信贷全流程管理,对于出现环保问题的企业及时予以预警并冻结相应授信额度,同时依据不同的企业环境信息用于授信额度测算和利率调整等方面,切实提供差别化服务。
例如,某企业有建设项目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银行最终未同意其提出的贷款申请;某企业2014年被环保处罚并被列入黑名单,银行在2015年度压缩授信额度。沈彦菁表示,总体来看,涉及环保负面信息的企业,申请信贷业务被拒绝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企业。
据悉,2015年,嘉兴市环保局与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联合发文并举行签约仪式,建立全市企业环保信息与金融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将企业违法信息、环评信息、竣工信息、摘帽信息等相关环保信息加载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指导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予以高度关注,作为审核的重要参考依据。2015年,共享企业环保违法信息234条,环评信息380条,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信息15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