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清明节。
这是一个“追思怀远”的日子,人们追思故去的祖先、亲人,进行祭祖、扫墓,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对亲人的无尽思念。这也是一个缅怀革命先烈的日子,没有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追思亲人的音容笑貌,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清明节不仅是连接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纽带,更蕴涵着展望未来的文化基因。
如今在秀洲区,网上祭祀也渐成风尚,“话到嘴边,却又无法表达,奶奶,我很想你……”一些网友在键盘上敲出的满满思念,表达了对先人的无限哀思。而在线下,鲜花祭扫等一些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已然兴起,社会各界正在用文明守护清明。无论外在形式发生多少变化,清明正让忧伤淡去,让亲情更浓,让感恩之心常在。
祭先烈升华家国情怀
清明时分,人们在悼念身边逝者的同时也会以不同的形式怀念那些为实现民族解放而义无反顾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
4月4日,竖立着王洪合、李乐楼烈士墓碑的王店烈士陵园内迎来了一群特殊的祭扫者。他们是王洪合烈士生前共同战斗过的战友们、王洪合烈士曾经战斗保卫过的洪合村村民代表以及反映王洪合剿匪反霸英雄事迹的电影《7把枪》的剧组主创人员等。祭扫者们向烈士墓碑敬献了花圈,老战友张洪等人在墓碑前回忆了和王洪合烈士共同战斗过的岁月。
王洪合是渡江南下解放嘉兴的解放军战士,嘉兴解放后,他和战友们一起留在嘉兴参加剿匪,并担任中共王店区委书记,深入发动群众参与反霸和土改,后被土匪杀害。洪合镇洪合村(原仁和乡素门里村,后因王洪合烈士改名为洪合村)村民张明宝等人在儿童时期曾和烈士有过接触,他们作为村民代表也参加了祭扫活动,并回忆了烈士生平。
对青少年而言,在清明节祭奠和追思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铭记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在秀洲实验小学“少年军校”活动期间,全体“军校”少先队员前往嘉兴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先烈,少先队员代表向烈士墓敬献了花圈。宣誓后,每名少先队员手捧着他们精心制作的一朵朵小白花敬献在烈士墓前,并庄严鞠躬,表达对先烈们的悼念之情。随后,全体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纪念馆,重温先辈故事,重拾红色记忆。
王店镇建设中心小学组织六年级全体学生祭扫王阿三烈士墓,这是该校的德育基地之一。学校还组织学生在清明小长假期间积极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学生们纷纷在网上祭拜、献花、留言,告慰革命先烈们的不朽忠魂,同时,该校开展了清明节小报制作活动,鼓励学生将浓浓的追思缅怀之情注进字里行间。
秀洲区部分学校还别出心裁地创新了纪念活动形式。磻溪教育集团举行了第四届清明诗会,本届诗会的主题是“清明时节忆英烈,诗词歌赋咏千年”,各个校区的学生以诗歌朗诵的形式思念故人、缅怀先烈。
绿色祭扫树文明新风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今年清明节期间,秀洲城乡百姓祭扫的方式悄然变化,束束鲜花取代了以往的鞭炮香纸,网络祭扫传承英烈精神,文明绿色祭扫逐渐成为秀洲的清明新风。
4月2日9时许,在嘉兴泰石公墓,前来扫墓的市民络绎不绝,祭拜之后的墓碑前大多摆放着鲜花、水果等物品。从杭州赶来扫墓的顾先生在墓园门口买了两束菊花,他告诉记者,过去扫墓都会烧些锡箔、纸钱,现在则以鲜花为主了,这样的方式更加环保,同样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
像顾先生这样选择鲜花祭扫的市民不在少数。在泰石公墓门口销售鲜花的一名摊主说,清明期间鲜花和绢花的行情一年比一年好,反倒是纸钱、炮仗之类的生意少了许多,“这大概跟扫墓方式的转变有很大关系”。
在泰石公墓园内,不少地方都悬挂、张贴着宣传文明祭扫的标语,倡导市民绿色文明祭扫。“这些年扫墓祭祖的方式越来越环保了,纸钱逐渐被鲜花代替。”泰石公墓负责人张月良说,“绿色清明离我们近了。”
绿色祭扫也体现在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在泰石公墓两侧的公交站,不少市民正在等候回家的公交车。“只要9站就能到,班次也多,还免去了开车找车位的麻烦。”家住洪合信用社附近的朱先生一家选择了350路公交车出行。而在泰石公墓的停车场内,准备进入的车辆在现场交警和工作人员的指挥下,依次进入,现场井然有序。
除了用绿色文明的方式祭祖思亲,不少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了“网上祭英烈”的签名寄语活动,通过缅怀先辈传承英烈精神,立志报效祖国。截至记者发稿时,嘉兴市参加签名寄语的已达210339条。
亲情相伴看家乡变化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4月3日,在英国留学的黄远回到秀洲扫墓祭祖。祭祖、寻根是每一个海外游子心中的执念,这里是他们的家,他们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游子们也通过寻根,完成身份的回归和文化的传承。“清明节是个慎终追远的日子,不管我在哪,我都会回来。”黄远告诉记者,出国留学4年了,但每年清明都会回来,既是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也是对自然的一种亲近,感受不断变美的乡村,更重要的是一次回归传统文化的“寻根”教育。
在秀洲,很多人都像黄远一样,把扫墓祭祖、追忆逝去的亲人当作头等大事。在广州经营生意的施先生,带着女儿和外孙来到秀洲区油车港镇父亲的墓地,用毛巾和清水仔细擦拭墓碑,他还会情不自禁地对他们讲起老一辈过去的故事。施先生将清明节视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明节扫墓不仅是带孩子去祭拜过世的亲人,更是对下一代进行中华传统教育。“清明的根本意义在于教人感恩先祖,饮水思源。而带子女扫墓,也是为了让孩子能更深切感受悠久的传统文化,并传承文化精髓,不忘本,不失根。”施先生说。
然而,施先生一行不光是清明扫墓,更是借着清明小长假带着孩子们回老家看望87岁的母亲。宽敞的村道、草木苍翠的绿化带、优美的环境……施先生一家感受到了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一家人自豪不已。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一大家子,四世同堂,一同到千亩荡畔话家常,拍摄全家福,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感受亲情的温暖。
除了缅怀先辈以外,清明节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秀洲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面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广泛开展祭奠先烈、经典诵读等“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引导人们传承尊老孝老传统美德,弘扬优秀家风家训,激发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食俗背后的味道传承
清明让亲情更浓,其中维系感情的还有食俗,这不能不提青团。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团已不仅仅是清明节的象征,或是祭祖所需的“寒食”,它还传承着传统民间食俗。
4月3日,记者来到新塍古镇,在一家名为“母女传统特色糕点”的普通家庭作坊前,食客们排着长队购买现做的青团。“清明节怎能少了青团的存在呢!虽然超市、面包店内都能买到青团,但还是这纯手工制作的青团要好吃。”买了几袋青团的市民程阿姨告诉记者,以前清明前后,家里的老人都会自己做青团,现在觉得麻烦,一般都是在市场上买现成的了,“但是清明吃青团却是不能少的环节”。
记者了解到,这家客流不断的作坊的主人是一位叫徐志宝的老人,大家都亲切地唤她“志宝阿姨”,其实她本名叫刘蓓蓓,在新塍做青团已有20多年了。走进作坊,刘蓓蓓老人和女儿正忙着制作青团。刘蓓蓓的女儿钱嘉米告诉记者,每年清明前后,她们每天要做上一两千个青团,与现在机械化生产的青团相比较,她们家的青团更加讲究“原汁原味”,并且保持和传承着“老味道”。
除了纯手工制作的青团卖得火热,秀洲区不少超市和连锁面包店内的青团,同样深受市民的喜爱。记者发现,不少青团在口味和包装上也有了创新,传统的馅有豆沙,时尚的有抹茶、肉松蛋黄馅。“青团已经成为一种新式零食,而且口味多样,可选择性更丰富了。”选购青团的市民王小姐说。
那么,清明为什么有吃青团的习俗?“从相关资料和文献中可以得知,清明节吃青团的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清明节前的一两日为寒食期间,而青团正是寒食期间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新塍镇文化站站长高云华说,尽管现在的青团在口感上有了发展,但是流传百年仍旧保持着油绿团圆的形状。
如何看待清明?
杨帆(公司职员):对许多人来说,清明假期,除了亲人之间有空一起回家扫墓寄托哀思以外,更让平时忙于家庭和事业的亲人能借机团聚,一起体味家庭亲情和传统文化习俗,虽然清明节总的来说是一个哀伤的日子,但亲情也在这个节日里变得更浓厚了。
王鑫(大学生):现在清明节,很多人除了悼念亲人外,还去英雄园或者网上祭奠革命先烈。在我看来,清明节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感恩节。正是有了无数的英烈赴汤蹈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刘梅(公墓管理人员):早些年,每当清明节,人们都要到祖先墓前焚烧纸钱、磕头祭拜。墓地都是烟雾弥漫,呛得人直咳嗽。祭奠亲人主要看心意,现在大家都改用鲜花、树苗等,还有人选择网祭,这样做环保又安全。公墓祭祀的氛围正变得越来越文明,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于能(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清明节作为从周代以来延续至今的风俗,其本身也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唐代以后清明节就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了。这是因为中国的风俗节日一般都跟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寒食节”的消失,符合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同时,清明节又是一年中桃红柳绿景色最优美的时候,也是人们强身健体的最佳时节,所以人们会选择在这个节日里纪念先人,与亲朋好友一起插柳、踏青。
□本版照片由冯玉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