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跨行政区域6个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三项指标均大幅改善;新塍塘义庄河口断面水质从五类提升到四类;8个市控断面平均水质从五类提升到四类,并全面消灭了市控劣五类断面;32条区级以上“河长制”河道水质改善明显,劣五类河道从23条减少到4条,三类水河道从无到有,四类水以上河道从5条增加到19条……
这是两年内秀洲区域水质发生的变化,通过“清三河”专项行动,目前该区域实现了“确保全区水质考核合格、确保嘉兴市本级饮用水源安全、确保全区水质持续改善”的目标。近日,秀洲区成功创建2015年“清三河”达标县(市、区)。
“清三河”专项行动始于2014年,作为“五水共治”的突击战和揭幕战,秀洲区坚持深化“河长制”管理,加大河道水环境治理力度,全力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经过全区干部群众两年来的努力,河道面貌明显改观,河道水质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清三河”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打赢垃圾河和黑臭河歼灭战
新城街道九里村的建德港,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垃圾河,河道两边垃圾堆积如山,一到下雨天,垃圾就会落入河中,导致河道堵塞,河水污浊。而现在的建德港,河道畅通,无明显漂浮物,村民们路过都不禁啧啧称赞。
“清三河”专项行动让建德港旧貌换了新颜。2014年,秀洲区量体裁衣制定“一河一策”,落实“一河一档”,建立全区统一的“三河”信息库,实行统一编号入库管理,确保完成整治一条,销号一条。2014年全区共排摸出黑河、臭河、垃圾河346条382公里,2015年扎实开展“清三河”防反弹“回头看”专项检查,新排查及深化提升黑臭河93条80.2公里。
两年间,秀洲区按照河道“水底无淤泥,水中无障碍,水面无漂浮物,水边无垃圾”、岸上“违章拆除到位,截污纳管到位,转产转业到位,岸堤绿化到位”的标准,通过喷水织机控新治旧、封堵岸上排污口、拆除沿岸猪舍鸭棚等一系列治水项目的实施,“三河”治理成效明显。
2014年6月30日,全区176条186.64公里垃圾河全面完成整治并通过市级验收,比省、市规定的完成时间均提前,顺利打开“清三河”突破口。2015年6月底之前,462.2公里“三河”全面整治完成。
从根上解决岸上污染问题
治理污水,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为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源,秀洲区强化工业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推进生猪养殖减量提质,有效保障了“清三河”的顺利推进。
在油车港镇池湾村,农户家门前的洗衣板都有一个引水槽,洗衣服时产生的生活污水会通过引水槽流进地漏池,而地漏池的出水管连接着生活污水管网,这样,洗衣废水就直接送到了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将污水管网延伸到农村居民家门口的小小洗衣板,巧妙解决生活污水收集不到位的大问题,这只是秀洲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程中的创新举措之一。两年间,秀洲区将管网覆盖区内的新市镇社区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全部纳入城镇生活污水管网,新建改建农村生活污水设施28657户。
秀洲区加大工业污水全入网力度,两年来新增工业企业入网1114家,淘汰散户喷水织机935户8387台,加强对全区37座喷水织机污水处理站的运行监管,继续推进环保在线监控和第三方运行管理模式。2014年以来,全区建成污水管网106.3公里,运用CCTV管道机器人等科技手段在全市率先开展管网普查。强化执法监管,引导转产转业,深入推进禁养区清理,引导限养区退养和少养,全区生猪存栏量从18万头减至目前的2.58万头,拆除猪舍60多万平方米。
制度创新为治理成效护航
让每条河道拥有“河长”,实现守水有责,2012年,秀洲区开始实行“河长制”管理制度。“河长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考核”的方式,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各级“河长”,强化动态管理,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全区水质持续改善。目前,全区共有区、镇、村三级“河长”1165名,秀洲区已实现全域河道“河长制”全覆盖。
如今,秀洲区的每条河道都活跃着各级“河长”的身影。王江泾镇以“河长”为节点,对各自然区域内的每条河道实现网格化管理;油车港镇100多名镇村干部变身河道的“终身保姆”,让每一条河道实现从治理到长效保洁的全覆盖;洪合镇今年对辖区内所有河道全面落实镇、村两级“河长”,实行“首遇责任制”……
秀洲区还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城乡环境卫生保洁新机制。目前全区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达到了全收集、全处理,农村基本实现了建制村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2015年重点探索建立市级航道和外荡保洁机制,将28.4平方公里的外荡和12条145公里的等级航道纳入“四位一体”保洁范围,实现外荡和航道保洁全覆盖。“四位一体”长效保洁模式运行以来,保洁成效明显,垃圾收集量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