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人物秀  >  最美秀洲人
朱志明:不言放弃的浙北藏红花引育人
2015年12月29日 09:54 来源:嘉兴日报 撰稿/摄 丁珩


  
    本期秀洲人:朱志明 嘉兴天禾藏红花专业合作社社长

 

  在天禾藏红花专业合作社的荣誉墙上,又多了一块金招牌。在上个月举行的第8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天禾藏红花专业合作社出品的“楠琪”牌藏红花获得本届森博会的金奖。

  “参加各类农展会、农博会是品牌推广的有效平台,尤其对于新产品、新品牌来说,参展对扩大知名度的作用更加显著。”天禾藏红花专业合作社社长朱志明说,“当然,产品的品质是关键,有品质,参展也有底气,就像俗话说的,‘好酒不怕巷子深’。”

  2010年,朱志明在王店镇租了35亩地,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一头扎进了藏红花引育及栽培。经过艰辛的培植过程,朱志明掌握了一套独有的种植标准,并向合作社社员推广。如今,已有106名社员加入了藏红花的种植,合作社的年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在这名恋花人的带领下,被称为“红色金子”的藏红花在浙北平原地区绽放出耀眼光芒。

  

  抓住市场空白 二次创业起步

  如果没有那一次旅行,藏红花或许不会与朱志明“相遇”。“那次去西藏旅行,同一个旅游团的游客都会买藏红花产品,也包括我老婆。”火热的购买热情以及100元一克的价格,让朱志明对藏红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埋下了日后从事藏红花栽培的种子。

  这次旅行埋下了朱志明日后从事藏红花栽培的种子,但是这个种子的萌芽来得稍晚一些。那次旅行回来之后,藏红花并不是朱志明的首选。“回来之后,我本打算先做羊毛衫,考察了一圈之后,发现这个行业已经高度饱和,自己也不懂。”朱志明在羊毛衫这片“红海”前止步。

  关上了一扇窗,打开了一扇门,朱志明想到了藏红花。“那时候浙江种植藏红花的人几乎没有,同样是白手起家,与羊毛衫相比,藏红花可是一块市场空白,前景更加广阔!”朱志明说。

  随后,朱志明查阅了藏红花的历史。为什么藏红花要用“藏”字当头来命名?是不是藏红花只有在西藏地区才能种植?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他。

  “一查才知道并非如此。”朱志明介绍,藏红花,又叫番红花或西红花,原产在西班牙,从地中海沿岸经印度传入西藏,再从西藏转运至内地,就称为了藏红花,“也就是说,藏红花并非只能在西藏种,其他地方也可以,我们浙江恰恰是国内最适合藏红花培植和生长的地区之一。”

  前景广阔,但是过程不易。藏红花的球茎从哪来,成为摆在朱志明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去西藏收。”整整一个多月,朱志明赶着马车在西藏的种植基地挨家挨户收球茎,但是数量却少的可怜。怎么办?

  这时,在迪拜经商的一个表哥帮了朱志明的大忙。“藏红花在伊朗有很长的种植历史,国内很多球茎也是从那边进口的,我表哥也听说过藏红花,当然,那边不叫藏红花,而是叫西红花。”

  在表哥的牵线搭桥下,朱志明从伊朗进口了一批球茎,2010年便在王店镇租了35亩地,正式成立了天禾藏红花专业合作社。

  

  专注技术研发 藏红花落地生根

  事业顺利起步,但是栽培中的种种困难也接踵而至。“一是土壤、气候不适应,另一方面是技术不掌握。”朱志明面临没有成熟技术可循的困境。

  开始种植的第二年,连续降雨淹没了朱志明的种植基地 “球茎没有及时挖出来,家里人全都在田里干活,没有一天休息的。”虽然尽力抢救,但是朱志明的球茎损失仍然达10多万元。

  但是朱志明却没有放弃。“看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遇到的问题可以一个一个去克服。”朱志明首先将精力投入了土壤改良,“这里的土壤属于黏性土质,一下雨很软,一晒就干硬,不利于球茎的膨胀,因此土壤改良是第一步。”

  在自己摸索的同时,朱志明与浙江中药研究所和国内藏红花权威专家开展合作,改良土壤,探索室内培育开花技术,经过多年努力,朱志明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技术标准。

  据悉,由天禾藏红花专业合作社承担的《设施栽培藏红花技术研究及示范》成为了2013年度国家星火计划立项项目。《藏红花室内培育阶段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又获得了2014年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如今,朱志明又开始了“精品水果-藏红花”套种制度的新探索。“目前试点的是精品梨与藏红花球茎的套种,在水果收获后的11月开始种植球茎,第二年的5月上旬采收,水果生产不受任何影响,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朱志明测算,种植一亩精品水果套种藏红花,亩收入可以超万元。

  有了成熟的技术支持,藏红花在秀洲越开越多。“现在已有106名社员,藏红花种植面积有500多亩,我们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基本上两三年就能收回投入成本。”带领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也成了朱志明的新年心愿。

标签:人物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