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原市长治路南内环街交叉口的非机动车道上,新装的人行控制杆开始试运行:当对面红灯亮起时,人行控制杆会同步落下;当信号灯转为绿灯时,控制杆会同步升起。
身前一根杆,生生将人拦住,着实有些刺眼,好像非得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措施,行人才会守法——其实不是“好像”,现实就是如此。“中国式过马路”乃普遍现象,当普遍违法已成习惯,要说刺眼,这恐怕更刺眼。闯红灯是文明素质较低下的表现,也是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在这样的尴尬面前,一根杆似乎算不了什么。
唯有面对现实,才能改变窘况。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须对症下药才有效。具体而言,决定人们是否闯红灯的因素无非这样几种:等待时长、文明素质、惩罚力度与面子问题。红灯时间过长、绿灯间隔过久,会让有些心急的行人按捺不住,当然这只是次要原因;文明素质较低是主因,但由于长时间养成守法的自觉性,似乎也解决不了眼前问题;惩罚力度不足及警力有限的现实,造成大多数行人闯红灯而不会受到处罚。还有面子问题,当闯红灯的人超过半数,面子就不再是问题,何况有些人根本不在乎什么面子。
人行控制杆的出现,对于前三个因素并无作用,但对面子问题有很大影响。一米多高的控制杆,其象征意义大于拦截功能,钻过去、跨过去甚至绕过去都可以,但毕竟不便,还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和面子成本,所以很多人会放弃违法行为。正所谓“防君子不防小人”,真遇上不顾一切的执著违法者,照样没用,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根杆的作用就是要让天平倾斜,使多数人尤其是犹豫者被迫文明起来,直到习惯成自然。以温州、洛阳等地实施一年多的经验来看,的确如此,行人守法比例由之前的60%上升到95%以上。
“中国式过马路”或许需要中国式治理,尽管这样的手段有些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