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是“城市之痛”,也是市民出行的“烦恼与心病”,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城市治堵,事关“两美”嘉兴建设。为了让百姓出行更便捷,长期以来,嘉兴围绕缓解交通“两难”问题,出实招、出硬招,打造绿色交通系统,并引入“PPP”模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等,探索出一条城市交通治堵的新路径。
打造多元低碳绿色交通模式
对家在纺工路的潘冬来讲,已经习惯了“公交+自行车”的绿色出行方式。“选择公交车和公共自行车其实很方便的,既不会遭遇堵车,还锻炼身体,又绿色环保。”潘冬称,为了响应“258”行动(2公里范围步行、5公里范围自行车出行、8公里范围公交车出行)号召,今年初开始“封车入库”,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如今已成为习惯。随着市区公共自行车网络的全覆盖、公交线网的优化改造,市区很多市民也和潘冬一样,选择坐公交或骑车出行上下班,争做“绿色出行达人”。
“治堵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让更多市民选择公交车、公共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市治堵办专职副主任刘自冉称,编织一张绿色出行交通网对治堵工作尤为重要。按照“公交优先”战略,今年市本级新增公交专用道13.3公里,建成42.6公里,初步形成了火车站、汽车北站、客运中心、高铁站之间的公交专用道主干网络。另外,新建港湾式停靠站30.5对,新增公交车150辆,公交运营班次总量比上年提升5.73%。
公共自行车方面,市区先后建立公共自行车网点300多个,投入公共自行车10300辆,基本实现市区全覆盖,营运时间延长至24小时。
为了鼓励市民步行,市本级不断提升慢行交通系统品质。在嘉兴绿道成网成片基础上,今年提升了凌公塘绿道等3条高品质绿道,打通了洪兴西路人行踏步桥工程与新塍塘绿道等6个节点、难点。目前,市本级已建成生态绿道629公里,为绿色出行创造了条件。
引入“PPP”模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紧张是治堵工作开展的瓶颈之一,如何有效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治堵项目建设,一直是我市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今年,市区在治堵领域首次采用“PPP”模式,引进中国二十冶集团全资开发望吴门广场地下空间。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9500平方米,总投资5.3亿元,于2015年10月开工,目前正按计划推进。
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基本成网的基础上,市本级引入社会资本180余万建设9个公共自行车网点,建成后纳入市本级公共自行车网络,并由市公共自行车公司负责统一运营管理。
道路建设,是治理交通拥堵工作的基础。建设快速路,打通“断头”路,嘉兴城市路网在不断延伸拓展,大大提升了城市交通速度,提升了交通效率。记者了解到,2013至2015年,市区共新建或改建城市道路51条(含“断头”路14条),完成45.84公里,其中包括1条快速路,长水路(纺工路—南江路)、由拳路(纺工路—南江路)、双溪路(文益路—长水路)等14条主干路。“这些道路打通后,构筑城市道路网骨架,为百姓出行提供方便快捷的路网条件,为市区交通顺畅、缓解拥堵起到了重要作用。”刘自冉介绍,除了建设快速路和打通“断头”路,一批重要道路通过改造也更加畅通了。
据统计,今年市本级用于城市治堵12.6亿元(含财政直接投入资金5.8亿元)资金中,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9.6亿元,公共交通投入资金2.3亿元,另外资金主要用于交通管理及信息化建设、智慧交通建设以及三水湾片区交通综合整治。
运用“互联网+”思维助力治堵
随着“互联网+”呼啸而来,它就像一根魔法棒,让传统的交通出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渗透到生活、生产当中,同样颠覆了人们的“交通思维”。大数据时代治理城市拥堵,自然离不开信息网络。
近日,市民唐华在凌公塘路一家银行办完业务后,没有直接到公交站台候车,而拿出手机点开“智慧公交”APP软件,输入了起始站点。很快,软件为唐华规划出了3个出行方案,其中有公共自行车与公交无缝接驳的,方案还显示出全程所需的时间、里程、票价。如今,运用“智慧公交”轻松出行,已成为越来越多嘉兴人的选择。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治堵也要紧跟时代潮流,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及时把出行信息告知百姓,方便出行,就像公交出行信息功能等。”刘自冉称,“智慧公交”只是“禾行通”12大子系统之一。目前,依托嘉兴智慧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期)项目,整合了交通运输、建委、公安交警、综合执法等部门的交通专题信息,市本级形成了包括涵盖公交、智慧电召、公共自行车、停车诱导、行车诱导、交通指数、维修驾培、交通快讯等实时信息的多功能城市公众出行服务查询系统,可通过可变情报板、网站、移动终端(禾行通)、公共媒体等多形式,实现服务查询及地图展示功能。
“互联网+”的运用还体现在交通秩序管理和信号灯运用上。目前,市区基本实现信号灯智能化控制全覆盖。交通信号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后,交警在电脑前点点鼠标就能远程控制信号灯的设置,通过程序设置,使相邻的信号灯之间形成协调控制,实现类似的绿波带、红波带的效果,明显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以中环南路为例,调查数据显示,协调改造前后对比,通过该路段的车辆平均每五公里行驶时间减少了10%以上。
另外,市区在全国首次引入国际上最先进的新加坡公交排班系统,完成了公交运行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