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散文
烟火之上的艺术
2015年11月13日 09:18 来源: 嘉兴日报 仲美文

  唐李翰曾云:“嘉禾在吴之壤最腴。”优越的地理,丰腴的土地,让嘉禾大地的粮食“岁登亿计”,也使嘉兴这座江南水乡名城的稻作文化几千年绵延不绝。菱歌声声,箬叶飘香,温糯糕点,在氤氲的水气中,秀水人在三尺灶台上演绎了无数的美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炊为先。由燧木取火演化而来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是先民们将“火”与“土”融合为“灶”的一个完整进化过程。灶头是民居建筑的一部分,是农村百姓食文化的根基,由灶衍生的灶头画也是嘉兴匠人的百工技艺之一。在嘉兴地区,乡村农户新建一所住房,必在厨房中新建一座用来做饭、烧菜的灶头,而且,不论是花篮形、圆桶形,还是方桌形;也不论是单眼、双眼、三眼灶,从灶山、烟箱到灶身都画满了不同的图案和纹饰,配有不同内容的文字,这种由民间泥水匠用水墨颜料绘于灶头上的壁画,为一座土灶赋予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注入了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民间文化。

  福禄寿喜、梅兰竹菊、鱼跃龙门、喜上眉梢……细细地品味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灶头画,每一个图案、每一笔线条无不是乡民对生活的希望与审美理想的体现。同时,我们还会感叹民间灶画艺人丰富又大胆的想象力、质朴兼具粗犷的绘画技艺以及独特的造型方式。

  秀水农村千家万户厨房里的一座座灶头,几百年来,深深地相融于农家的点滴生活,她像一位慈母,不但温饱了农家的一日三餐,哺育了农家的一代又一代,而且又弥漫着淳朴的乡土艺术气息。嘉兴灶头画作为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是嘉兴乡土文化生生不息的标识,更是中国民间美术一个独特的种类。灶头画是乡村民间美术,也是乡民的草根艺术。一位灶画艺人一生砌灶和画灶少则上千座,多则上万座,而灶上从未留下过砌画人的姓名,史书更是少有记录这些下里巴人的艺术,因而灶头画起源于何时,至今未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据嘉兴民间灶头画艺人赵祥松第八代灶头画传承人的传承谱系考查,嘉兴灶头画至少出现在清朝中期,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圆灶、方灶、花篮灶、老虎灶……乡民们依据家庭人员的多少,在厨房内建起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柴灶。乡间泥水匠在砌毕灶头后,以酒调色、湿壁作画,从整座柴灶的上壁到下端,从正面到侧面,手工绘制上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配有不同内容的文字,于是一座花灶头便成了农家厨房内最显眼、最亮丽的风景,农家美其名曰“灶画”、“灶花”、“灶壁画”。嘉兴灶头画图案多姿多彩,从图案所呈现的内容有神像类,如财神、灶神、八仙等;有历史故事类,如赵云救阿斗、岳云大战陆文龙、西厢记等;有梅、兰、竹、菊、松柏、万年青、仙桃、仙鹤、喜鹊、鸳鸯等器物、动植物类;还有福、禄、寿、喜、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吉祥文字类等。嘉兴灶头画是由土生土长的乡间泥匠、砌灶师绘就的,在乡间不断带徒授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从而使这一技艺弥久不衰。

  曾经走进苏北人家的厨房,灶上一色的白底黑花,没有嘉兴灶画旖旎多姿的江南文人画气息;也特意跑到浙南小镇的寻常百姓人家,灶头上一色的白水,灶画或许在山里人家的心里,是柴米油盐外的多余之物。而在中原人家,灶头只是工具,它的美只在于它的规模与实用,并不是在于它的图案和外形。想嘉兴灶画,是江南富庶之外的闲情逸致,是历代秀水诗意生活一尤物。看百年来,故乡百姓在灶间演泽了许许多多的生活故事,繁衍了许许多多的民风民俗。在农家,一般都是男人掌勺,女人烧火,在灶头上夫妻共同做饭炒菜就成了爱情的象征,男女配合自然默契,做饭就成了一种乐趣。小锅炒菜,二锅烧饭,汤管热水腾腾。逢年过节,大笼的团子、糖糕,满满一大锅的粽子,让物质贫乏的年代拥有许多温馨的回忆,也让故乡在许多人的心底多了一份暖烘烘回忆。也许,儿时我们不懂土灶上从上到下画的那些花花绿绿的图案为何物,但我们在这些灶画的浸润中懂得了美,懂得了许多浓酽的传统文化,灶头画也就成为镶嵌在一代又一代人农人记忆里的生活艺术。

  怀念乡间多姿多彩的土灶,记忆犹新儿时烘番薯、爆黄豆、煨年糕的童年趣事,在现代城市人的心底,烘番薯香喷喷的味道时常涌上心头,于是我们又奔向了灶头上的大锅菜……

标签: 责任编辑: 林越琪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