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专题 > 最美秀洲人 > 秀洲好人九月
缪惠新
2015年9月30日 11:04 来源:

  缪惠新,男,1959年生,中共党员,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人,高中文化程度,秀洲农民画艺术家。2009年被授予“南湖百杰”优秀文化人才称号,2010年被文化部授予“群文之星”称号,2010年被评为秀洲区“画乡骄子”。

  他创造了秀洲农民画历史上的诸多“第一”:

  第一个到北京、法国、美国和日本举办个展;

  第一个拥有经纪人:美籍华人林慧萍在法国画展上发现缪惠新的才华,后追到他家主动邀其赴美办展,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个被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并被评为“亚洲十大艺术家”之一;

  版画作品第一个被美国著名版画家、收藏家高登收藏;

  他是秀洲第一个被文化部授予“群文之星”称号的农民画家。

  ……

  缪惠新,用画笔耕耘,用颜色播种,创造了一个“农民画家”的传奇。他是秀洲农民画的领军人物,自1983年第一届农民画至今已创作了900余幅作品。他说:“要画好画,就要热爱生活,把生活感动你的东西记在心里,这样哪怕没拿笔画画的时候,你的心也在画画。”

  以我笔画我心

  梦想之舟迎风起航

  缪惠新是这样解读农民画的:“一群没有学过画的人,凭他们真实的情感,用笨拙的手法,去表达自己内心最为感动的东西。就好比是一个孩子刚学会叫爸爸妈妈,就能赢得满堂喝彩,农民画就是这样的率真,所以才能感动世界。”

  缪惠新和画画结缘始于童年时期。孩提时候,他看到画家吴光伟的作品,感叹道“画得真漂亮,画画真好。”从此对绘画之美有了最懵懂也最单纯的认知。此外,缪惠新的艺术天赋和他从小所处的家庭氛围也有很大的关系。祖母的剪纸、大哥的绘画,都是他艺术创作之路上最初的启蒙。“我小时候学业压力也不太大,有充裕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爱好,特别是当时时兴的刘少奇漫画、工农兵画等,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缪惠新说。爱好渐渐成了习惯,童年午后的阳光下,用稚嫩的笔触画出幼小心灵对世界的期盼和梦想,这成为了他弥足珍贵的成长记忆。“那时候画画没有任何框框,就好像是原生态的放养鸡那样可以自由行走,重要的是我坚持下来了。”他笑言。“会的事情就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要争第一。”这是他朴素的人生信条。质朴无华,至真至纯,这是农民画,也是缪惠新。

  1983年,是缪惠新人生的一大转折。从那年开始,他真正走上了农民画创作之路。在当时的嘉兴郊区文化馆组织下,他和一批艺术工作者去上海参观赫赫有名的金山农民画。那些画使他深受启发,在“喜逢知音”的高度兴奋中,他连夜画了五幅作品,后来都得了奖并受到了众人的好评。

  “农民、农村是我最熟悉的东西,所以我将这些元素融入我的作品中。”缪惠新说。他的成名作《乡情》展示的是一位母亲的背影,装饰风格突出,情感跃动强烈。“我想表达的东西用正面表达不出,就用了背影来表达,反而歪打正着。当时画完以后先是送到杭州,几位评委老师看了直接说‘这副画不用评了,肯定是一等奖。’”对于成名作,缪惠新特别有感情。

  2010年7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教授,在接受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王鲁湘的采访时说:“缪惠新的画是东方画得最好的表现主义的东西,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他现在已经不是农民的身份,但是他始终守住农民看世界的方式。”这是国内专家给予他最高的褒奖。

  艺术回归乡土

  “诗意”建设“新农村”

  缪惠新曾担任过油车港镇栖真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回想起那段在村里的日子,缪惠新乐呵呵地说:“我喜欢办实事。”艺术和务实、感性和理性,他驾驭得自然且娴熟。正是画家的浪漫因子,给了他很多新奇的想法和灵感,栖真村在他的建设下变成了富有艺术感的文化自然新农村。

  在他眼中,新农村就像是一幅画,“树种在哪里,墙怎么砌,我都要去把关。”上任后的缪惠新用艺术经营起了栖真村。他着重抓的第一件事是村庄整治和改造。栖真村的村民都知道,村里最脏当数村口的烂水塘,最乱就是沿河的朝南埭。缪惠新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烂水塘填了建公园,公园里的石亭是他自己设计的,取名为日月亭。各式花坛、彩色地砖、道路两边艺术感极强的十二生肖雕塑……如今,这个公园成了村民们最爱去的休闲场地。杂草丛生的朝南埭曾经被村民们戏称“要有武功才能走过去”的烂泥路,现在这条路平坦、整洁。曾经横七竖八、大小不一的晾衣竹竿,也被一排统一的白色晾衣竿替代。“沿河的村民少不了晾衣的地方。一到节日,这些晾衣竿会空出来挂红灯笼。”他设想。这别出心裁的晾衣竿既给村民生活带来了便利,又美化了环境,远远望去,犹如一幅散发着浓浓生活气息的风俗画。

  在缪惠新的思考中,永远离不开艺术的影子。“我想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家来村里涂鸦,我们的墙面就是他们的画布,他们可以在这里住上一段时日,住在老乡家里,画他们喜欢的画”。他去过法国等地,那里就有这样的工作室提供给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他首先开始自己效仿,“我想将这个村打造成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自然村。”在缪惠新脑海中,省级文化自然村的模样,是家家门前有花坛,空气处处有花香。

  问及当村支部副书记的经历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具体的影响,他笑着说,在基层工作的日子相当于在“地上画画”,通过这一形式和乡邻更近了,对乡土也更加了解了。

  灌溉幼苗养料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在我看来,每个孩子在绘画方面都是天才。”在缪惠新看来,越是未经雕琢的纯自然画作,越是饱含着感动人心的力量。他拿起收藏的一幅朋友孙女的画作:一个小孩子踩在云朵里仰望向日葵。简单的画面,在他看来却是非常有涵义的东西:“这幅画作中让我想到了很多,一个天真的、有远大理想、美好前景的孩子跃然画上了,画的向日葵在我看来是一种代表幸福的象征。我觉得自己也是踩在云朵里的人,在天空漂浮,仰望向日葵。这个‘向日葵’就是我所要追求的艺术最高真谛。”缪惠新用独特的视角去感受、去解读充满童真童趣的画作。

  童年没有条件接受系统的绘画训练,一直是缪惠新心中的遗憾。所以他觉得现在能做农民画这片芳草地上的“牧羊人”,将孩子带到一片草香水清的地方,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说不定将来他们之中还会诞生一个画家,回想起来,有这样一位缪老师给过他们辅导,这样这件事的意义就变得很深远了。”他说。

  给予孩子的艺术成长之路以扶持和帮助,他一直是不遗余力。只要有学校找他教孩子画画,他都会一口答应下来,义务为这些孩子提供教学。今年年初,他还冒着大雪,赶去油车港镇的新居民幼儿园——华英幼儿园辅导孩子画农民画。欣赏了孩子们虽然稚嫩,但展现着纯真内心世界的画作后,缪惠新非常看好农民画发展的这片新土壤:“农民画已经在这里成为新居民孩子融入当地的一项文化载体,它教会孩子要爱故乡,也要爱他乡,相信农民画会教给孩子们更多东西。”

  在缪惠新的影响下,秀洲区已经建立了26个农民画后备人才创作基地。“有了好的辅导老师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描绘出来,我想今后应该会出现更多画农民画的人才。”对于农民画的传承和发扬,他十分有信心。他坚信:农民画,一定会回报这个美丽的世界。

  走向无限空间

  打造熠熠生辉“金名片”

  不仅用笔作画,而且用脑思考。早在1998年,缪惠新就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从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对秀洲农民画的发展之路作了全面规划。当时,正是中国的现代民间绘画创作处在最低潮的时候,上海金山、陕西户县的农民画虽然起源得较早,但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都呈分散状态。“这是一种千载难逢的机遇。”缪惠新意识到。

  也正是这一时期的缪惠新,已经在美国举办了国外第一次农民画个展,并被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评为“亚洲十大艺术家”之一。在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也没忘记身上肩负的责任。他向秀洲区政府提议筹划创建“秀洲•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中心”。“要么不建,要建就要是全国性的规模!”缪惠新壮志满怀。他的想法是,将农民画创作中的尖子都培养起来,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提升秀洲农民画在全国的立足之地。

  “当时秀洲要建全国性的农民画艺术中心,惊动了全国的画坛。”缪惠新笑言。经过秀洲区政府的努力,终于从文化部拿回了这块牌子。这意味着两个“突破”:作为俗文化、民间艺术门类的全国农民画首次“登堂入室”;同时也创造中国艺术节(分类项目)首次在县(区)举办的纪录。自此,这里举办了四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节”,农民画成为了秀洲闻名海内外的“金名片”,载着秀洲文明,载着秀洲人民的梦想,打造出了一块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这一切,作为原始策划者的缪惠新功不可没。

  这些年来,缪惠新的农民画画室也迎来了亚洲、欧洲、非洲等地的多位外国艺术家。他们实地感受了阡陌交错、鸡犬相闻的农村淳朴风貌,从而加深了对秀洲农民画主题的理解。缪惠新有一幅描绘最寻常农村生活和农民劳作场景的画作——《家人图》受到了外国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青睐。来自澳大利亚的女画家霍利埃认为,画中的人、景、物让她感受到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友好和谐的关系。

  “我有很多外国的画家朋友,比如英国女士何吉利、梅丽蒂等等,她们热心帮我筹办画展,没有她们就没有我的今天。”缪惠新告诉笔者。缪惠新农民画工作室自2004年建立以来,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前来参观学习。每回他都能结识不少新朋友。在他看来,艺术既是天马行空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同时也是互通的,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

   如今,缪惠新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仍不停歇,只要有学校找他教孩子画画,他都一口应下,义务为孩子提供教学,他希望一生做好农民画这片田埂上的“牧羊人”。

标签: 责任编辑: 周奇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