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档案】
相传,在现在的澜溪塘边,曾经有一座施姑庵。住在庵中的一位尼姑,用四处化缘所得的钱财,在澜溪塘上修造了一座五孔石拱桥——施姑桥,方便河两岸百姓的出行。位于施姑桥边的村庄,便取名为思古桥村。
如今的思古桥村由红政村和思古桥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4.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07亩。全村共有29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622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人多地少,思古桥村很多村民都选择了外出经商。留在村中的村民,多以种植业和粮食生产为主。
【强村路径】
在思古桥村村部旁,一座崭新的农民公园已于今年正式向村民开放,不仅有篮球场、兵乓桌等体育设施,还有一面介绍本村历史的文化墙。“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确实大。”傍晚时分,村民朱水娥在公园散步,“过去村民们想着水泥路能通到家门口,自家的农田设施更好些,这些愿望都一个个实现了。”
“项目输血” 转负为正
2002年4月,红政村和思古桥村合并,行政村的名字沿用了思古桥村。但是新的村领导班子面临着30多万元的负债。“当时,村民们陆陆续续开始做织机生意,村里借款对电力线路进行了改造。但是由于管理不善,这笔借款成了村集体经济的欠债。”思古桥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林回忆起了这个“老大难”。
王海林和村班子成员认真分析了原因,一致认为欠款一定要还。“当时的债主绝大部分是本村的村民,经过协商后,先还本金,利息则按当时的银行利率来计算,大伙都同意了。”为了还清旧账,思古桥村村班子积极申报项目,通过项目建设为村集体经济“输血”。
通过2003年、2004年的土地整理项目,村里的“箱子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通过2005年的整村整治项目,每个村组都修好了水泥路,落实了河道、路面的日常保洁。“通过‘项目输血’,到2005年终于还清了旧账。”王海林和村班子成员紧接着就面临如何让村集体经济创收增收的问题。
“合作造血” 持续发展
由于思古桥村地少人多,很多村民都在外打工或者做生意。“这些村民都很灵市面,只要把事情说清楚、道理讲明白,大家都很理解,也愿意支持。”王海林介绍,华之毅、豪杰这些著名企业的发源地就在思古桥村,要说与其他村相比有什么优势,那么企业家资源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只要步行几分钟,村民山阿大就来到了上班地点——嘉兴市红庵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年轻时,山阿大曾外出务工,年老时,他又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以前都要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不仅能拿到工资,每年还有土地租金收入。”在山阿大眼里,村企的这次合作,不仅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而且还鼓起了他的钱袋子。
据了解,嘉兴市红庵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华之毅集团投资建设,发展集苗木花卉、瓜果蔬菜、休闲采摘为一体的高效农业与现代休闲农业。这次“村企联姻”,让思古桥村走上了从“项目输血”到“合作造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公司不仅能解决本村村民就业问题,而且公司收益的一部分还将用于村里的硬件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今后,还将围绕着思古桥村所拥有的运河资源、农耕资源、红庵牡丹资源,不断提升村庄生态、人文环境。”王海林和村班子心中的“美丽乡村”正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