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缪惠新首次在美国举办个人画展。 (N袁正 翻拍)
缪惠新经常走进学校,为学生授课,培养新人。
缪惠新的代表作《乡情》。
2005年,南湖晚报10周年,请缪惠新写几句感言,他说,晚报就像嘉兴人自己的日记记录着嘉兴的发展,他很喜欢。
2015年,南湖晚报20周年,老朋友缪惠新也感触颇深,他说,晚报就像他的朋友和家人一直关注关心着他的近况,他很感谢。
20年·20牵挂——晚报20周年特别大寻访⑨
1983年,嘉兴的土地上,有了“农民画”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画种。在对撞的大胆色块和温情的乡间画面中,“缪惠新”这个名字开始和这种艺术类型捆绑在一起,但是,当时他的“走红”还只限于圈内。直到1998年,登上《时代》周刊的缪惠新开始屡屡见诸报端。而在这中间的10多年时间里,有一个年份,充满了传奇色彩——1995年,缪惠新和他的画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法国办了个人画展;也是在这一年,《南湖晚报》呱呱坠地,踌躇满志地把自己推荐给嘉兴的父老乡亲。
这20年来,缪惠新在国内外奔忙,成功举办一次又一次画展;后来,他“转型”当起了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似乎渐渐淡出艺术圈;去年,他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嘉兴展区以现代版画展的方式“复出”……
缪惠新平时很少看报纸,即便自己的诗作和画作经常在报纸上亮相。那些报道自己的新闻他也是有一张没一张地随意保存着,后来也都找不到了,就连那份有着自己淡定笑容的《时代》周刊都没有留一份,因为他对这些“看得很淡”。
不过,对《南湖晚报》,缪惠新总有些不一样,甚至情有独钟。因为,他说,他和《南湖晚报》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和蜕变。
登上《时代》的农民画家
“一群没有学过画的人,凭他们真实的情感,用笨拙的手法,去表达自己内心最为感动的东西。就好比是一个孩子刚学会叫爸爸妈妈,就能赢得满堂喝彩,农民画就是这样的率真,所以才能感动世界。”这段话是缪惠新对农民画的解读,之后常被引用,用作农民画的定义。
缪惠新,1959年出生于嘉兴原栖真乡,他和画画结缘始于童年时期,而他真正走上艺术之路,那还得从1983年说起。此前,3次被美术院校拒之门外的他当起了小镇上的代课老师,教美术。直到浙江省群艺馆动员大家为迎接全国首届农民画展览做好准备时,嘉兴的美术爱好者们组队前去金山学习,欣赏了亲切易懂的金山农民画后,缪惠新大受启发,随后创作了作品《乡情》和《那边有两棵树》,分别获得浙江省首届和第二届农民画大赛的一等奖。
1987年10月,缪惠新首次个人画展在北京举办并大获成功。随后的1989年、1991年和1993年,缪惠新又3次在北京举办了个人画展。1995年在法国办展,1997年去了美国……一件令他自己和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1998年。
1998年上半年,美国权威杂志《时代》周刊(亚洲版)推出“亚洲十大艺术家”的民间投票评选活动。因为几次画展,缪惠新在国外也有相当的名气,到当年10月,他果然名列其中,和张艺谋、成龙这些国际巨星一起获“亚洲十大艺术家”称号。评选结果出来后,《时代》周刊还专门派摄影记者前来为其拍摄刊登在杂志上的照片。于是,1998年11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上有了缪惠新的专题报道。
接受采访并筹备画展,缪惠新在美国呆了3个月,回国后他知道那本刊登自己照片和报道的杂志已经出版,但低调的他一直没说起。不过,最后消息还是传了出去,并在国内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
新创“感觉派”绘画
2007年,原本一直当着画家的缪惠新的生活又发生了转折,成为秀洲区油车港镇栖真村党支部副书记,2010年,他又担任秀洲区文联副主席。就这样,在近10年里,作画的时间对于缪惠新来说成了奢侈。
“不能画画其实我是很痛苦的。”缪惠新说,灵感来时不能马上创作会令他感觉沮丧,但因为工作,他也只能妥协。不过,他还是“因地制宜”地发明了新办法——一份报纸、一支水笔、一把剪刀,缪惠新在办公室就给记者“表演”了起来。
缪惠新拿了份当天的晚报,倒放在面前,眯眼看着头版上的照片。那是摄影记者陈杰拍摄的《“候鸟”返乡 母子难舍》的新闻照片,画面里姐弟俩偎依着妈妈,母子三人恋恋不舍。缪惠新看着照片,若有所思,大约半分钟之后,他笑着说:“这是一幅很典型的农村黄昏时的画面啊。”缪惠新拿起笔在照片上随手勾了几笔,几分钟后,一幅草图就出来了。画面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新画与原来的那张照片,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构图、色彩,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而他又确实是在这张照片的基础上画出来的,你会发现,胳膊还是那个胳膊,只不过倒过来用了——他所利用的,只是原来那张照片的几个点和几个色块。有时候,他就这样看着一样东西,可能是一张揉皱了的纸,也可能是报纸杂志上模糊的影子,甚至是墙面印出来的水渍和纹路,然后就开始创作,因为“每一个线条都是有用的”。
用水笔勾勒线条,用剪刀剪出轮廓,然后再把它贴在白纸上,缪惠新说,这算不上完整的作品,只是自己打的“小稿”,如果要分门派的话,这算是“感觉派”吧。在淡出人们视线的这些年里,缪惠新的“小稿”打了数千幅,叠起来厚厚一摞,也有艺术爱好者想要向他购买。
对农民画传承有信心
给予孩子们艺术成长之路以扶持和帮助,缪惠新一直是不遗余力的。无论是学校找他教孩子画画,还是画展上一面之缘的美术专业学生求助于他,他都会欣然相助。
去年10月10日,“心源——缪惠新现代绘画艺术展”在上海美博艺术中心开幕。在展览上,一名在美国学画两年的上海小姑娘找到了他。她在美国念大学,美术专业,两年时间下来,对美术越来越没有感觉了,展览的那个时间段,她本应该已经开学,可是临上飞机却打了退堂鼓。因为对美术失去了本来的信心,女孩的性格都变得自闭起来。父母带她到缪惠新的画展上,本来只是想让她散散心,没想到女孩一下子就对眼前的一幅幅画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道了女孩的事情之后,缪惠新答应“带”她一段时间。不是教她怎么画,而是让她轻松对待画画这件事。10多天之后,女孩又欢蹦乱跳地回去上学了。
“在我看来,每个孩子在绘画方面都是天才。”在缪惠新看来,越是未经雕琢的纯自然画作,越是饱含着感动人心的力量。
缪惠新是嘉兴许多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虽然这几年学校体谅他工作繁忙,很少请他去上课,但缪惠新还是很关注孩子们在绘画上的学习。“上45分钟或一个小时的课其实起不到什么作用,还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绘画,让他们爱上绘画。”缪惠新上起课来,总是任由孩子们天马行空地发挥,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描绘出来。他说,对于农民画的传承和发扬,他十分有信心,今后应该会出现更多画农民画的人才。
他一如最初的缪惠新
第一个到北京、法国、美国和日本举办个展;
第一个拥有经纪人:美籍华人林慧萍在法国画展上发现缪惠新的才华,后追到他家主动邀其赴美办展,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个被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并被评为“亚洲十大艺术家”之一;
版画作品第一个被美国著名版画家、收藏家高登收藏;
秀洲第一个被文化部授予“群文之星”称号的农民画家。
……
创造了秀洲农民画历史上的诸多“第一”,可缪惠新说,这些经历都没有改变他,他一如几十年前的自己,喜欢画画而已。
到现在,缪惠新的手机还只是用来打电话,短信只会看不会发,电脑就更不会用了。缪惠新也不想学,他觉得自己这样挺好的。
缪惠新一直说,他这个人是有点倔的。
的确,当年考不上美术院校的他,愣是把画画坚持了下来;在看到金山农民画时,缪惠新叫道“这样的画,我们也画得来”,别人不以为然,他却一画成名;缪惠新成为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时,所有人大跌眼镜,可是他却干起了一件件让老百姓满意的实事;在他的建议下筹建起来的秀洲·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中心,惊动了全国画坛,他当时的想法是“要么不建,要建就是全国规模的”……
缪惠新自己也说,其实曾经遇到很多机会可以离开家乡,拓展更大的天地,但他几十年如一日,未改初衷。就像他的成名作《乡情》,那是从心底发出的声音,关乎那份真情实感,关乎养他的这方土地。
缪惠新乡下老家的房子正在翻新,那里以后就会成为他自己的精品画作陈列室。现在,缪惠新最向往的就是自己退休后的生活:随心所欲地画画;和国内外的好友在自己的陈列室交流切磋;趁自己还走得动,保持一年一次的国外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