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沙龙
《大数据》
作者:涂子沛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荐书单位:秀洲区经济信息商务局
大数据浪潮,汹涌来袭,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这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围启动透明政府、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利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而“大数据战略”,则是当下领航全球的先机。
大数据,这一世界大潮的来龙去脉如何?数据技术变革,何以能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和社会公正?何以促发行政管理和商业管理革新,并创造无限商机?又何以既便利又危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引领世界的数据帝国——美国和西欧,正在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我们中国,又当如何作为?
涂子沛的《大数据》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奥巴马建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的雄心、公共财政透明的曲折、《数据质量法》背后的隐情、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以及云计算、Facebook和推特等社交媒体、Web3.0与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等,为读者一一细解,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
美国是全书主体,但又处处反观中国当下的现实。涂子沛从太平洋对面看到中美两国的差距,深知中国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故将十多年观察、思索所得,淘洗成这一本书。
涂子沛为知名专栏作家、信息管理专家,网易、财经网名博博主。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赴美留学之前,曾在省、市、县几级政府的不同部门磨砺10年。现为美国某软件公司数据中心主任。除了工作、写作,还热心公益,是匹兹堡华人社区的领袖。
【精彩书摘】
挑战中国:摘下“差不多先生”的文化标签
中国人数据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甚至可以称之为国民性的一部分。
19世纪中叶,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由于科学落后、文化封闭,此后的百多年来,中国人饱受屈辱。在落后、挨打的痛苦挣扎中,中国人开始慢慢睁眼看世界,反省自己与西方的差距,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思想先贤对国民“数据意识”方面的问题进行反省、批判和鞭笞。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胡适就对中国人“凡事差不多、凡事只讲大致如此”的习惯和作风深感忧虑。1919年,他写下著名的《差不多先生传》,活灵活现地白描了中国人取道中庸、不肯认真、甘于糊涂、拒绝精准的庸碌形象: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
黄仁宇,是著名的华人历史学家,他参加过抗日战争,后来在美国学习、研究、深造,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家。他在晚年时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探讨中西方社会的异同。他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现代化的社会,它能够将整个的社会以数目字管理。”
数目字管理,即以事实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的精确管理。
黄仁宇总结说:“中国过去百多年来的动乱,并不是所谓道德不良,人心不古,也不是全部军人专横,政客捣乱,人民流离”,而是因为中国未能像西方那样实行“数目字管理”的现代治国手段。他还认为:“一旦某个国家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到底使用何种数字,尚可以随时商酌,大体上以技术上的要求作主,不必笼统的以意识形态为依归了。”
一句话:中国的落后,根源之一正是缺乏以数据为基础的精确管理;而未来中国的进步,也有赖于建立这种精确的管理体系。 (节选)
【品书心得】
从“得民心者得天下”到“得数据者得天下”
■魏 梁
读完《大数据》厚厚的一本书,令我豁然开朗,原来数据之于生活是那么的息息相关,数据之于国家是那么的至关重要,回到首页,看到作者的题记写到:“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首先是一个公民社会”,我顿悟原来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观点,这也是对当前中国社会最迫切的期盼,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是基于庞大的数据基础之上的,而数据的收集、分析、保护、运用又是建立在完全遵循公民自由权利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大数据》对美国社会发展的点拨,找到这个年轻的多民族国家强盛的基因密码,从而为处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提供有益的建议,以数据为依据做决策,以数据为导向促转型,提高企业创新应变能力,提高公民素质,提高政府公信力,相信未来的中国将无往而不胜。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到:“得人心者得天下”,数千年来,他的这种民本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时至今日,这种思想理念依旧熠熠生辉,然而,在21世纪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数据信息不断庞大,从饮食起居到航天科技,各种各样的数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创造这些数据,同时也依靠这些数据,所以说当今社会“得数据者得天下”已经日渐成为新的社会共识。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者结合自己在美国生活工作的经历,从美国国家政治体制的发展变革到公民运用数据进行创新的真实案例出发,让我对美国有了一个全新而深刻的认识,在感叹美国发展迅速的同时,也被作者有理有据的分析深深折服。首先,从美国总统选举的全民票选与民意调查表中开启了美国数据帝国的基础,正如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所说:“信息之于民主,就如货币之于经济”。其次,伴随着美国微软、IBM等计算机企业的快速发展,摩尔定律下的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每年都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为美国逐渐庞大的数据信息存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次,在全美开展各种各样的调查、统计数据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法律来保护数据信息的安全和隐私,充分保障公民的隐私权益。最后,美国政府基于庞大的调查数据为白宫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保证,使每项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支持,能够让纳税人的钱用到实处,同时,公民在工作中也利用掌握的数据开展创新工作,例如降低区域犯罪率,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等等,使数据真正为百姓的生活而服务。
回看中国,目前,中国的信息数据总量不及日本的三分之一,不及欧洲的十分之一,更不及美国的三十分之一,但是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数据信息的发掘潜力是巨大的,社会发展对各项数据的需求也是巨大的,但是要做好大数据,必须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一是数据收集,这里首先是要明确收集数据信息的目标,制定有效的调查问卷,其次要制定长期有效的收集手段,例如美国为了收集每天的天气情况,在每辆公交车上安装了气象传感器,将周边的实时温度、湿度等信息传送至计算机,为天气预报做参考。二是数据使用,在数据收集之后要利用计算机及必要的人工对信息进行有效性删选,为各行各业做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三是数据管理,数据收集和使用之后,要完善计算机硬件设施,做好对数据信息的电子化保存,为数据的长期存储做好准备。四是数据隐私保护,数据信息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信息、公民个人隐私信息,要制定信息保护安全法律法规,充分保护数据信息安全。五是数据开放,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的足够开放和共享能够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率,让更多人享受数据带给我们的便利。
大数据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如何应对大数据所带来的大变革,是摆在中国面前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古人云:“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我们唯有主动应变,才能走在时代前列,40多年前,我们错过了亚洲经济发展的黄金期,现在我们决不能错过数据革命带来的新的黄金期!
面对大数据,我们准备好了吗?
■汤雅明
由涂子沛先生所著的《大数据》一书,通过以美国数据信息公开的艰难历程为例,回顾了一些历史故事,讲述了大数据浪潮发生的前因后果,更揭示了信息自由、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让我走近大数据,对大数据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感受。
书中有一些内容我印象特别深刻。奥巴马在2012年的总统大选中之所以最后胜出,借用了大数据的方法,通过对目标选民的细分,奥巴马的竞选团队甚至对每一个个体选民进行统计,如年龄、性别甚至喜欢在什么时段收看节目……这样,在投放广告时才更有针对性。竞选结果表明,他仅以微弱的优势获得了胜利,而这微弱优势的选票,也许就来自于接收到精准投放广告的那部分选民。可见,大数据并不是一门高深的“技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从部分抽样到全部抽样,不再是传统统计学对趋势的把握,而更加注重个体特征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更有针对性的决策和判断。
面对大数据,我们准备好了吗?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互联网大国、手机大国,但却恰恰还不是一个数据大国。《大数据》中痛苦地提到了国人“差不多”先生的形象,这种形象与当今数据信息时代,需要通过精确分析各种数据,得出有价值结论的要求格格不入。当今社会,“开放”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一个不可逆转、不断加速的社会思潮。大数据浪潮,汹涌来袭,这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围启动透明政府、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利器。
数据的力量无处不在
■沈 颖
《大数据》一书作者以独特视角揭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政治发展与数据创新应用的密切联系,折射出一个执著于个人隐私保护却又致力于推动政府信息透明公开的立体的美国社会,并适时地向大洋彼岸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中国投来了一个可借鉴的信号。书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这一有力的发声向所有人宣告数据的力量无处不在,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体制、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什么样的经济环境,身处当下的每一个体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场大数据风暴所带来的机遇和变革,并且积极参与。
(本期“品书心得”作者均为秀洲区经济信息商务局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