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专题 > 三改一拆 > 图片报道
洪合“无违建镇”渐行渐近
2015年8月31日 08:35 来源: 嘉兴日报 王杭徽 朱诚

  

  近日,在秀洲区行政执法局的支援下,洪合镇集中镇行政执法中队、公安、交警、镇综合服务管理大队及村民委相关人员共200余人,并动用大型挖机等机械,对洪合镇凤桥村的一处违法建筑,实施强制拆除,共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263平方米。■通讯员 朱诚


 

    拆出空间、拆出形象、拆出效益,改出经济转型、改出环境改善、改出功能提升……“无违建镇”创建,是今年洪合镇“三改一拆”工作的关键词。年初以来,洪合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持续深化“三年”活动的部署安排,以五大重点整治工作为主抓手,齐心协力、克难攻坚,一抓到底,全力以赴推进“无违建镇”创建工作。随着“无违建镇”创建工作的不断推进,洪合镇镇容镇貌及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创建工作也有力地助推了全镇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奏响“三部曲”

  消灭存量违法建筑

  今年4月,在洪合镇各村、社区的宣传栏内,一张张《首批拆违公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围绕创建“无违建镇”的年度目标任务,洪合镇将全镇500平方米以上的大体量违法建筑和各级机关干部等家庭涉及110平方米以上的违法建筑,列入了该镇首批违法建筑拆除对象名单,进行了全面的公示。

  为更有效地对农场存量违建进行拆除工作,在“无违建镇”创建实际推进工作中,洪合镇制定并印发了《洪合镇违法建筑分类处置操作办法》,确定了分期分批推进违法建筑拆除的工作策略。“主要是在存量违章建筑的拆除上,分成三步完成。”据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除首批公布的500平方米以上大体量违建户及涉及违建110平方米以上的干部家庭先行完成拆除工作外,并最终完成110平方米以上的违建户拆除工作。

  按照“党员干部带头、大体量违建先拆”的原则,在结束公示后,从5月份开始,洪合镇吹响了向违章建筑“开展”的首轮冲锋号。针对186户首批拆违对象,洪合镇通过每周通报和约谈问责相结合、集中助拆观摩和会议点评督促相结合的方式,使整个拆违工作顺利推进。截至目前,该镇首批46户党员干部违建面积超110平米的已全部处置到位,140户超500平米的农户违建已完成处置113户。全镇共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7.7402万平米,完成全年任务的90.98%,完成进度列全区第一。

  洪合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洪合镇将继续按照创“无违建镇”行动年度目标任务,围绕违建猪舍拆除、“一户多宅”清理、废旧物资堆场清理、农村及城镇建成区拆违等四大工作重点,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和综合整治提升行动,今年年底前,确保全镇110平方米以上的违章建筑存量拆除到位。同时,还将全面启动并重点推进企业违建拆除工作,“先由企业服务中心牵头做好摸底和一企一策方案制定,然后通过联系领导分企包干、城建办和三改一拆办配合等措施,全面推进企业违建的自拆和助拆行动。”

  

  挂出“作战图”

  整治“公铁”沿线环境

  公路、铁路沿线的环境面貌,就是一座城市迎客的“窗口”。穿境而过的320国道和嘉桐公路等公路,在为洪合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该镇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窗口。今年以来,根据全区“公铁”沿线环境整治要求,洪合镇也在全镇范围内打响了“公铁”沿线环境整治百日会战。

  值得一提的是,自启动“公铁”沿线环境整治百日会战伊始,洪合镇就全面建立了一套“整治点专人定点抓、整治段分管领导重点抓、整治道路主要领导统筹抓”的工作机制,并明确了“一路一图、一点一策”的工作标准,将全镇排摸出的355处整治点,详细标注在地图上实行“挂图作战”。整治点在哪里?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整治的重点、时间表、责任人等信息,都在这张“作战图”上一目了然。

  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作战图”上的整治点,正在一个个被攻克:在320国道沿线的应家头,一片新绿格外显眼。原本这里是一处养殖场,并被兼做废旧物资的堆放场。经过两周多拆违整治,这里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样在320国道横泾桥社区附近,原本涉及3户人家,违法建筑面积超过700平方米的彩钢棚被拆除完毕,因废旧物资收购而带来的恶劣环境影响被彻底消除;而在洪合镇良三村一处靠近嘉桐公路的木材堆场,经过彻底整治清理后,原本严重影响环境美观的堆场消失了,现在工人正在对该地块进行绿化……

  以沿线绿化种植为重点,以农房立面美化为突破,实行“挂图作战”,强势推进“公铁”沿线环境整治。截至目前,洪合镇320国道、嘉桐公路沿线355个整治点已全部完成整治。嘉桐公路完成绿化种植面积6.56万平米;320国道完成绿化种植面积11.1万平米,分别完成工程总量的100%。沿线农房完成立面美化230幢全部完成,拆除沿线违章建筑5490多平米,清理杂物堆场29处。

标签:拆违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