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竹篮被称为‘王店篮’是有讲究的,就是说它的工艺独一无二,和‘乌镇篮’等其他篮子不一样。过去编竹篮的人很多,而现在能独立完成的已经很少了。”在自家的灶头间,67岁的王店镇凤珍村13组村民周桂法指着一个个挂在梁上的竹篮向记者介绍说。在周桂法家的厨房里,记者看到了过去农村常见的土灶头和手工编织的竹篮,一瞬间仿佛感觉时光静止了,充满了浓郁的田园味道。
据了解,王店篮的特点在于从选材到成品一共要经过13个“翻工”(即13道工序),缺一不可。“最近还没出梅,所以暂时停工了,等黄梅天过去我还会继续编‘王店篮’。”他说,因为梅雨季节编的竹篮容易长霉斑。周桂法编竹篮的手艺传自他的父母,这是他家的家传手艺,他也说不清是从哪代流传下来的,少说也有100多年历史。从劈篾开始,编一个篮子需要3到4个小时,慢工出细活的“王店篮”看着十分精巧,使用寿命也比较长。
周桂法告诉记者,现在市面上几乎绝迹的竹篮在过去非常吃香。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一个竹篮售价大约5角钱,他家靠着编竹篮的手艺盖起了新房子。在新世纪,竹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转而被各种各样的塑料袋取代,只有在农村还会看到上了年纪的村民使用,这让他觉得很可惜。他认为,手工竹篮物美价廉,而且可以重复使用,显然比塑料袋更环保,大点的竹篮可用于买菜,小点的竹篮可以在家装水果等。
编竹篮所用的竹子并非嘉兴本地土产,周桂法所用的材料是产自安吉的毛竹,山上的毛竹比较坚固,编成的篮子也更加耐用。近几年,周桂法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早就不是竹篮,但这门手艺他从没有放弃过。前几年他曾经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售卖,直到现在还会有人慕名上门来求购。
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织土布、编竹篮的日子渐行渐远,周桂法的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女儿,但女儿的手艺没有父亲精妙。从2008年开始,秀洲区大规模挖掘辖区内的非物质遗产项目,“王店篮”被列为非遗传承项目之一,周桂法也成为大家口中的“非遗老人”,他在闲暇之余继续坚守家传手艺,在生活中继续坚持使用竹篮,将传统生活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