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以节惠民 成就嘉兴端午永续生命力
2015年6月23日 09:21 来源: 嘉兴日报 本报评论记者 汪 莹

  冥蒙雨歇正重五,艾白蒲香媚远浦。大船峨峨破空来,小船金鼓喧春雷。

  伴着端午节的脚步,一年一度的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如期而至。民俗巡演、非遗展示、端午体验……除了延续以往节俭办节的传统,今年的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更加注重以节惠民,舍弃了参与度不高的各类仪式,取而代之的是端午子胥庙会、掼牛争霸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竞技和民俗体验活动。

  从“江南文化节”到“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自2009年起,这样的端午文化盛会每年都在南湖之畔上演一次。随着嘉兴端午名声日隆,一个具有“嘉兴特色、中国味道、国际影响”的重大节庆品牌也渐成气候。

  身处吴根越角的嘉兴何以以节扬名?坚守“以节惠民”之本,在节庆活动群众性、互动性上狠下功夫是重要原因。

  盘点2009年至今的筹办历程不难发现,以“民所需、民所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打“亲民牌”,是嘉兴端午民俗文化活动的一条主线。在精神气质上,一方面深入挖掘、充分展示“嘉兴端午”元素,劈波斩浪的龙舟赛、酣畅淋漓的踏白船表演赛等是年年都会推出的“招牌菜”;另一方面又不囿于本地传统的固有形态,把原本“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各种端午民俗,比如云南竹筒饭、北京烤乳鸽、福建铜锣烧甚至韩国打年糕等吸纳至一个平台展示,打造出“中国味道”的大端午。这种兼容并包的做法有利于最大程度实现“全民参与活动、全民共享成果”。

  从表现形态看,嘉兴端午文化活动一改“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的单一模式,实现了文化端午、学术端午、经济端午的“三方促进”——以学术研究提升端午节的文化厚度,以文化展示扩大端午节的社会影响,以市场化运作实现端午文化的可持续传播。

  从实际效果看,借助卡通吉祥物粽娃、非遗漫画与展演等现代元素的“再造”,端午这个传统节日正走下庙堂祭坛,走出曲高和寡,成为全民参与的传统文化盛会,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回归仪式。

  “以节扬名”最终还要“以节惠民”。纵观今年的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节俭之下少了星光与奢华,但是,只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出发点不变,就一定能如往年般得到百姓的热情追捧。因为,正是广大群众的参与,才赋予了端午民俗文化活动永续的生命力。

标签:端午 责任编辑: 林越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